不要以成功作为目标。越期望成功、将成功当作目标看待,那么你就越容易失手,因为成功与快乐一样,是不能靠追求获取的。成功必须伴随其他东西而来,而且只能是在我们投身于一项比自身更伟大的事业后无意获得的附属品。
——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意义来》
几乎所有的人都被追求金钱、名声、性爱、权力、幸福,以及成功所累。对于这些目标能否给我们带来满足感,我们却从不质疑。我们不会思考这些外在的东西是否能让我们在夜里安然入睡,也不会考虑这些东西能否帮助我们轻松健康地生活。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明白金钱以及成功是不会给我们带来快乐的;然而,我们相信,如果能住在更好的街区、更大的房子,能开上更炫的车,我们肯定会变得更快乐。
或许,我们并非直奔名望或财富而去,而是在追求快乐的体验。我们购买让我们感到快乐和兴奋的物品。但是,这些美好或有趣的体验能否让我们感觉自己的人生最终是有意义的呢?
各项研究向我们有力地证明,对乐趣和满足欲望的追求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安适自在,也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对享乐的追求会让我们难以在甜蜜点的状态下生活和工作。社会心理学家将人类生命的意义定义为“在认知和情感上对自己人生的目的、价值和影响力高低的评判”。从某一个层面上来说,所谓人生的意义,指的就是我们对人生的信念。
大量研究表明,即便环境保持不变,我们的价值观仍然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对事情的结局产生极大的影响。比如,我们可以用安慰剂效应为例来进行分析。
安慰剂的力量
安慰剂是指在研究中使用的不含药理成分的糖丸等以假充真的制剂,以确定真正的药品是否具备额外的功效。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西方医学几乎全靠安慰剂效应,也就是病人对于药物能够治愈疾病的信念。实际上,这些药物基本上只是形状和颜色不同的糖丸罢了。时至今日,我们已拥有了具备显著功效(以及副作用)的真正药剂,但人们对于治疗的看法以及对医生所持的信心仍然能够对治病效果带来很大的影响。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例子:在使用过以假充真的生发水之后,42%的谢顶男士的头发又重新长了出来;研究人员用完全不具有致敏性的无害树叶在对毒漆藤严重过敏的人的胳膊上摩擦后,得知这种叶子是毒漆藤的人100%都发了疹子;而在那些被真的毒漆藤的叶子摩擦却被告知这种叶子无害的人中,只有15%的人出现了过敏反应。物理学家丽莎·兰金想知道应该如何利用安慰剂效应更好地治疗疾病,为此她翻阅了医学文献。她发现:
在使用过安慰呼吸器或接受过以假充真的针灸治疗之后,50%的哮喘病人的症状得到了缓解。在使用安慰剂之后,40%的头疼病人的症状减轻了。在接受过安慰剂治疗之后,50%的结肠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缓解。在参加溃疡疼痛研究的病人中,超过50%的病人的症状都在食用安慰剂后得到了缓解。此外,以假充真的针灸治疗还使几乎半数患者的潮热症状得到了治愈……在不孕不育的患者中,多达40%的人在食用所谓的“生育药片”期间怀上了孩子。
其实,在对疼痛的缓解上,安慰剂的效应几乎与吗啡持平。另有大量研究显示,抗抑郁药提高病人情绪的效果,几乎都是安慰剂效应的功劳。
对缓解症状有奇效的并非只有安慰药物和安慰针剂……安慰手术的功效甚至更为显著。
除以上例子外,兰金博士在其著作《心性胜过药》中还记录了更多的发现。她认为,人类的信念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健康的人会因相信自己的身体出了毛病而生病,而有时,仅仅相信自己正处于恢复过程中就足以产生实际的治疗效果。这是为什么呢?虽然我们不知道安慰剂效应的具体原理,但当我们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所抱有的信念有所转变时,大脑便会刺激身体产生一系列的反应,研究人员将此称为“期望理论”。可见,一个简单的信念便可以赋予我们自在与力量;不必经过努力也不必忍受压力,我们便可能得到改善和治愈。
你或许不必去健身房锻炼
安慰剂效应并不仅仅局限于药物,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对酒店女服务员进行的研究。研究人员对7家不同酒店的客房服务员的一系列生理健康指标进行了测量,这些指标都是最容易受到锻炼影响的,包括血压以及体质指数(BMI)。有一半的服务员被告知,打扫酒店客房的工作量达到了医生对积极的生活方式的平均运动量要求,她们的工作基本上算是有效的运动。作为控制组的另一半人则没有得到任何有关工作对身体锻炼有效用的信息。一个月之后,这些服务员又接受了一次体检。令人想不到的是,那些被告知自己的工作可以算作锻炼的服务员,其体重、血压、身体脂肪、腰臀比例,以及体质指数都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这些人的工作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她们对于工作的信念产生了变化,所以她们的生理指标也随之改变!
最后的转变
别着急,好戏还在后头呢。我们的信念不仅能改变我们的生理状况或健康状况,还能大幅度地提高我们的总体幸福指数以及整体表现。我们在面对逆境时所持的信念,即我们在逆境中对自身以及自我表现的评判可以让我们达到卓越。具体地说,你觉得让你置身于逆境之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你是否觉得自己天生缺乏某些资质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种想法就是心理学家所称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而阻碍你前进的,正是这种思维模式。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在30多年前首次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她认为,对于某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天赋和性格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认为,努力对于成功的影响力要大于或等于天资。
大多数人都会用固定型思维模式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例如“你和你的祖母一样,都在语言上有天赋,但在数学上却和你父亲一样不开窍”,“网球对你来说自然而然就能上手,但你无论如何就是五音不全。”这样做的问题在于,如果我们相信自己的智力(以及包括运动能力在内的其他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靠后天培养的,那么从长期来看,我们不仅会表现得更差,也更容易放弃。固定型思维模式是一剂毒药。你可能会想“我最不擅长细节了”,或是“学习一门新语言或是在泳池里做池边翻身转向这种事只有年轻人能做”……诸如此类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会阻碍我们付出追求卓越状态所必需的努力。
这就是说,思维模式成败将极大地影响我们对于事业的投入和热情、付出的努力,以及能否坚持专注的练习,从而波及我们的表现。
德韦克的研究团队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对一些孩子进行了一次非语言智力测试(即拼图测试),然后给出赞美。他们会说“哇,你的得分好高。你在这方面一定很聪明”(固定型思维模式),或者“哇,你的得分好高。你一定非常努力吧”(成长型思维模式)。第一项测试过后,研究人员让孩子们自己选择一张拼图:他们可以选择难度更大的拼图来挑战,也可以选择难度更小的拼图。在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中,大多数人选择了难度较小的拼图,因为他们不愿意冒险,也不愿失掉“聪明”的头衔;与之相反,在那些受到成长型思维模式赞美的孩子,有90%的人都选择了难度更高的拼图。
如果相信努力和苦干能够带来成功,那么我们就愿意坚持努力下去,这样就不会因为担心自己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了。
在我们对周围的人予以褒奖的时候,如果把他们的成就归结于天赋,那么我们开出的药剂不仅会让他们满腹焦虑,也会让他们无法享受成功带来的愉悦。在德韦克的研究中,在拼第一张拼图的时候,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但当那些被告知自己(“聪明”的孩子)接到一张难度更大的拼图时,他们的乐趣全部消失了,因为在面临自己的特殊天赋可能受到质疑的时候,的确没有什么乐趣可言。由此可见,夸奖孩子聪明不仅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剥夺了他们学习新事物的乐趣,还会对他们的表现产生负面影响。还有研究表明,夸奖孩子聪明甚至会降低他们的智商!而相比之下,因努力而得到赞赏的孩子,即使在表现欠佳的时候也能乐在其中。
同样地,成年人对于成功的信念也能够影响自己在工作和家庭中的表现和心情。举例来说,与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管理者相比,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管理者不太会征求和接受来自雇员的反馈信息,他们认为人是不能够真正改变的,因此也不太会对雇员提供指导。(然而,一旦对成长型思维模式有所了解,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管理者更容易给出更多的建议并为雇员提供更多的指导。)
同理,思维模式也会对我们的友情及恋情的质量与寿命造成影响。相比之下,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容易注意到情感关系中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持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则容易相信人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或不会得到真正的成长,因此他们不大相信在情感关系中直面问题能带来任何益处。这种态度不仅降低了他们求助于心理咨询师的概率,还使分手变得更加频繁了。
固定型思维模式会给我们戴上枷锁,也会成为我们放弃的借口,尤其是当我们给自己贴上标签的时候更是如此。因此,如果我们想变得勇敢、真诚且坚韧不拔,如果想要取得卓越、找到自如的状态,我们就要坚信,在得到正确的策略和指导以及专注的练习后,我们就一定能得到进步。
追求意义
我们赋予工作的社会意义也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效率和表现。亚当·格兰特认为,仅仅向人们展示他们的工作给他人带来的好处,不仅能够使人们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乐趣,也能增加他们的工作时长和业绩。格兰特最著名的实验是在一家呼叫中心进行的。在这里,呼叫中心的员工需要给潜在的捐款人打电话,让他们为一所公立大学捐款。这份工作并不容易,接到电话的人大多都显得很不耐烦,有的人甚至很粗鲁。呼叫中心的员工不得不忍受电话那头不断的拒绝,还要抵抗办公室中低落的士气,所有这些只是为了换取微薄的薪水。因此,呼叫中心的人员流动率一直居高不下。
格兰特想看看能否通过激励来延长呼叫中心员工的工作时间,于是带了几位在公立大学拿到奖学金的学生与呼叫中心员工进行了5分钟的会面,讲了他们在班里以及学校里的见闻。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这次简短的会话得到了让人惊喜的收获。与那些没有同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会面的员工相比,与学生见过面的员工上班期间打电话的时间要多出一倍,他们的业绩也要高出很多,平均募得的钱款比前者多出了171%。在另一项研究中,格兰特发现,在阅读了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所写的受益心得之后,员工募集的钱款得到了大幅的增长。原来,这种方法让呼叫中心的员工对工作的社会意义有了改观,也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更有目的、价值和影响力了。
格兰特把在呼叫中心运用的研究模式用在了泳池救生员的身上,因为这份工作往往非常无聊。他为救生员提供了一份阅读材料:一组救生员拿到了前任救生员所写的有关这份工作是如何让他们个人从中获益的一段文字,另一组人拿到的是一些救生员挽救生命的案例。结果,第一组救生员的工作没有出现任何改变,他们的工作时长与那些没有读过该段文字的人没有区别;而那些阅读过救生案例的人,工作时长则比其他人多出40%。不仅如此,他们还说自己对于工作更加投入、更加乐于助人了。在更深入地理解到自己对他人的影响以及自己的社会价值后,这些救生员更加有工作动力了。
这些研究极大地颠覆了我们的观念。之前我们以为,工作给自身带来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刺激因素,比如金钱、名望,以及自身从中获得的好处;我们看中的是回报,而不是付出。然而,这些研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最有激励效果的,实际上是我们对于他人的意义。得知我们的努力能让人受益,我们不仅会工作得更好、时间更长、更努力,还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所以,想要找到甜蜜点,我们就要从日常活动中寻找到社会意义。
借用格雷戈里·博伊尔的话,所谓“最后的转变”,就是“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拥挤世界走入由真挚的友谊与亲情构成的更为豁达的世界”。这是人生意义的转变,也是我们对自己的看法的转变。我们人生的重要性,源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为他人付出的方式。就像领导力和管理学教授萨汀德·迪曼在《幸福者的7个习惯》中所写的那样:“成功在于获得,伟大则在于给予:我们通过获得来维持生命,却通过给予来创造人生。”说到底,寻找最佳状态其实就是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寻找包括目标、价值、影响在内的意义。
意义来自内心
我必须提醒大家,若想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走出来,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进自己的内心。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赋予任何想法、感觉、行动、体验或环境的意义都出于自己的选择。有的时候,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会让我们觉得无所适从。就像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意义来》中所写的那样:
即便是在心理与身体都遭受重压的艰苦条件下,人类仍然能够保留一丝灵魂的自由与精神的独立。我们这些在集中营里居住过的人都能记得,有的人会一边在营房之间穿梭,一边安抚他人,把自己仅剩的一点儿面包送出去。这些人的人数虽少,但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例证:人类的一切都能被剥夺,除了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选择自己的态度与活着的方式——这是人类最后的一点儿自由。
实际上,我们所能控制的,只有大脑中肆意乱窜的想法和信念。我们所选择的信念具有改变我们的力量:无论是从患病到健康、从肥胖到窈窕、从紧张到勇敢、从挫败到坚韧,还是从漠然到投入。
无论是成功、性爱、权力、威望、名声、金钱,这些人为刺激带来的快乐,还是青春、美貌,都是外在的奖励。但大量研究则表明,与追求内在的意义相比,对外在奖励的求索会让我们更加焦虑、抑郁,更容易滥用药物,也更可能生病。
意义是来自内心的。若要找到意义,我们就要走进自己的内心,让喋喋不休的心灵安静下来,聆听我们的内心,认识到真正的人生意义。
让周围安静下来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转变大脑活动来体验终极的甜蜜点状态,达到内心的平静。“语言脑”(verbal mind)静音的方法包括祈祷、瑜伽、冥想等。说实话,以上这些修习方式没有一项是适合我的,我是个外向的人,喜欢和别人聊天。然而,各类实验让我看到,让大脑中的想法安静下来竟能带来很多不可思议的益处,而这个信息也让我体内的“学者”想要更加有效地发掘右脑的潜力。
在为“语言脑”静音的过程中,我经常会以玛莎·贝克做榜样。贝克有一套被她自己称为“深沉的无言”的修习方法。
想要掌握无言……你就要将你在学校里被灌输的有关何为“聪明”的概念全部忘掉。老师虽然让你保持高度专注的状态,但实际上,这种狭隘的注意力范围却会缚住你的手脚、为你徒增压力,这是动物在战或逃的应激时刻才会用到的。而沉入无言之境,则会让大脑进入“休息与放松”的状态。
有一种方法能使我沉入无言之境,那就是单纯地跟随血液流动的感觉。你可以试着在呼与吸的空隙中将注意力放在心脏上。在深深呼气之后,暂停呼吸,找到心脏跳动的感觉。一边跟随心跳的感觉,一边深吸一口气。一旦能够跟随心跳的感觉之后,看看你能否在其他部位感受身体的循环,比如双耳、脚趾或双手,甚至是你的整个身体。在这种冥想状态下停留一会儿。
如果这种方法对你不适合,那也没关系,因为让语言脑静音的方法有很多。几乎所有形式的玩耍都可以达到这个效果,音乐也是。试着在工作中、在和狗狗玩耍的过程中,或是在跳舞的同时进入心流状态,甚至连跟着最喜爱的歌一起哼唱时也能起效。
智慧2.0峰会是一项针对如何在当今社会拥有高品质的生活而开展的会议,全球最睿智的人物会围绕这个问题分享最为有效的建议。在2015年的峰会上,阿里安娜·赫芬顿就如何在生活中寻找更伟大的意义和成就感为主题,为大家提供了让人受益匪浅的建议:“动笔写你的悼词,不要再在简历上下功夫了。”她是这样解释的:
不会在悼词中出现的内容是非常能说明问题的,因为我们几乎不会听到这样的话:
他人生的至高成就是在他荣升副总裁时取得的。
他在任期中实现了公司市场占有率数倍的增长。
虽然她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但她在脸谱网上却有600位好友。她每天晚上都会处理收件箱里的每一封邮件。
在你离世之后,人们会追忆你曾贡献了什么,他们会回忆你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在动笔写自己的悼文时,你会将自己的精力从追求成就转向追求人生意义上。我们会将目光从让人堕落的餐食、肉毒杆菌注射、名牌鞋子、更为优厚的薪水,以及更高的头衔这些外在的奖励上移开,转移到审视自己的内心、寻找能点燃我们的激情以及为我们带来平静的东西。
我认为,将注意力放在悼词上其实并不是指颠覆自己的人生,而是在我们身处的环境中寻找意义。
无论是看门人还是教师,总裁还是理发师,艺术家还是全职妈妈,送报员还是农民,所有职业中都有将自己的工作当成天职的人。职位的描述或头衔并不能决定工作的意义,不能决定我们是将工作当成差事、职业,还是天职,决定因素在于工作者自己。因此,问问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了怎样的意义。你对工作是否持有激情?什么事情最让你感兴趣并且最值得你投入时间与精力?你是如何为工作贡献价值的?你对这个世界以及其他人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你的时间和精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反映出你对工作的投入以及你的价值观呢?
大家会记得勇往直前的你,会记得欢欣雀跃的你;他们会回忆起你的古怪习惯,会回忆起你如何与恋人破镜重圆,还会回忆起你是如何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担起责任的。
大家会因你的激情和活力记住你,也会因你的勇气记住你。最终,你的崇敬之心、你的感恩、你的慷慨、你的乐观,尤其是你的爱与同情心,都会深深地永驻于亲友的心间。
那么,你想给大家留下怎样的回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