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逻辑思维能力与素养 » 逻辑思维能力与素养全文在线阅读

《逻辑思维能力与素养》四、没有归途的西游概念之间的关系

关灯直达底部

典型案例

A:“袁大总统驾鹤西游了。”

B:“去哪儿了?什么时候回来?”

逻辑辨析

B的回答显示出对“驾鹤西游”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认为是去西方旅游,而实际上“驾鹤西游”与死、逝世、仙逝、故去等概念是同一个意思,B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错误而导致了笑话。

知识链接

逻辑上所说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根据两个概念的外延有没有重合或重合部分的多少,概念之间就构成不同的关系。概念S和概念P之间的外延关系,就是S类事物和P类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有没有S是P,以及S是否全部是P。两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五种情形。

一、全同关系

如果S与P两个概念的外延全部重合,即所有S都是P,并且所有P都是S,那么,S与P之间的关系就是全同关系。可以用图1—1表示:

如《狂人日记》的作者与鲁迅、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毕达哥拉斯定理与勾股定理、双氧水与过氧化氢的水溶液、PP粉与高锰酸钾、小苏打与碳酸氢钠等,都是全同关系。

启明星与金星也是全同关系,金星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太白”,早上出现在东方时叫“启明”、“晓星”、“明星”,傍晚出现在西方时也叫“长庚”、“黄昏星”。

二、真包含于关系

如果S的全部外延仅仅是P的外延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所有S都是P,但有的P不是S,那么,S与P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于关系(S真包含于P)。可以用图1—2表示:

比如白马和马、大学生与学生、中学老师与老师等都是真包含于关系。

三、真包含关系

如果S的部分外延是P的全部外延,即有的S不是P,但所有的P是S,那么,S与P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S真包含P)。可以用图1—3表示:

比如,老师与大学老师、国家工作人员与司法工作人员、法律与婚姻法等都是真包含关系。在具有真包含于和真包含关系的一对概念中,外延较大的概念叫属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叫种概念。真包含关系也叫属种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也叫种属关系。

注意,在逻辑上,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不能直接并列使用。在地铁站、火车站或汽车站常听到:

严禁携带易燃品、爆炸品、危险品上车!

这句话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危险品在外延上包含易燃品和爆炸品,不能直接并列使用,要改成“严禁携带易燃品、爆炸品及其他危险品上车”或者“严禁携带易燃品、爆炸品等危险品上车”才符合逻辑。

另外,还要注意不要犯以属代种、外延过宽的逻辑错误。比如:

司马光的夫人想在元宵节到街上看花灯,司马光说:“家中有灯,何必出去看灯?”夫人又说出去看游人,司马光说:“家中有人,何必出去看人?”

从逻辑上看,司马光是以属概念代替了种概念,把夫人使用的种概念(花灯、游人)偷换成属概念(灯、人),使概念的外延过宽,以此故意阻止夫人出门。

四、交叉关系

如果S与P两个概念的外延只有一部分彼此重合,即有的S是P,有的S不是P,并且有的P是S,有的P不是S,那么,S与P之间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可以用图1—4表示:

比如,演员与歌星、法学家与律师、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与贪污行为等都是交叉关系。

上面所说的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和交叉这四种概念间的关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至少有一部分外延是重合的。逻辑上将这四种关系统称为概念间的相容关系。

五、全异关系

如果S与P两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即所有S都不是P,那么,S与P之间的关系就是全异关系,又叫不相容关系。可以用图1—5表示:

如正数和负数、男生和女生、英语和中文、故意伤害和过失伤害、盗窃罪和抢劫罪等,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全异关系,因为它们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

如果全异关系的两个概念S与P有一个共同的邻近的属概念Q,那么,这时的全异关系又可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一)矛盾关系

如果S与P全异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它们共同的邻近属概念Q的外延,那么S与P的关系就是矛盾关系。可以用图1—6表示:

例如,奇数和偶数(论域为自然数)、男生和女生、党员和非党员、合法与非法、有罪与无罪等都是矛盾关系。矛盾关系的概念之间没有中间项,在它们共同的属概念的外延范围内,具有非此即彼的性质。

(二)反对关系

如果S与P全异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它们共同的邻近属概念Q的外延,那么S与P的关系就是反对关系。可以用图1—7表示:

例如,正数和负数(因为还有0)、左边和右边(还有中间)、大学生和中学生、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还有国有企业)、危害公共安全罪与渎职罪、有期徒刑与死刑(还有无期徒刑)等都是反对关系。

区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概念的关键,就是看在讨论的属概念下面除了这两个概念,还有没有另外的概念存在。比如,在“比赛的结局”这个属概念下面,有输和赢两种结局的,如乒乓球、排球等,这里的“输”和“赢”就是矛盾关系,也有输、赢、平三种结局的,如足球、下棋等,这里的“输”和“赢”就是反对关系,因为还有“平”的情况存在。

扩展延伸

笑话幽默的产生往往故意违反逻辑。例如:

东升小学新来了一个数学老师,刚教了几天课。班上的小明问小光:“你觉得新来的数学老师怎么样?”小光说:“我看这个老师不靠谱。”小明问:“为什么?”小光说:“昨天他说3乘4等于12,今天又说2乘6等于12。”

从逻辑的角度说,3乘4和2乘6是同一关系的概念,外延相同。小光却把它们看成两个外延不同的概念,所以他说老师不靠谱,闹了大笑话。

有时我们可以巧妙运用概念之间的关系避免社交尴尬。比如:

有位先生老来得子,欣喜不已。等到孩子三岁时送到附近幼儿园,老师看到老先生牵着孩子来到园门口,便热情招呼:“您送孙子来上幼儿园了?”老先生一愣,随后答道:“啊,我来送我孙子他爸上幼儿园。”说完快步离开,巧妙地运用概念的同一关系化解了尴尬。

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注意选用不同的语词恰当地表达同一个概念。例如:

维多利亚女王有一次在皇宫举行盛大宴会,由于忙于接见贵族王公,冷落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生气了,就悄悄回到了卧室。不久,女王来敲门,她的丈夫问:“谁?”女王说:“我是女王。”门没有开。过了一会儿,女王又敲门,她的丈夫问:“谁?”女王说:“我是维多利亚。”门还是没开,女王等了一会儿,又开始敲门。当她的丈夫再次问是谁时,聪明的女王回答说:“你的妻子。”门打开了。

在这里,女王、维多利亚、你的妻子,是同一关系的概念,外延相同,内涵不同,对大臣来说是女王,对朋友、家人来说是维多利亚,对丈夫来说则是妻子。

由于同一关系的概念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同一对象的不同属性,因此,在说话或写作中善于运用同一关系的概念来表达,能够产生形象生动的效果。

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在某些场合,成为委婉语词。在古代,晚辈对于长辈,民对于官,都不能直呼其名,甚至日常用语中有些词与他的名字音相近都不能用,因为忌讳而采用别的词代替的情形很常见。比如:

古时候有一个县官叫田登,元宵节照例要上灯。因为“点灯”与“田登”谐音,拟通告的文书为了避讳,就写成“依例放火三日”。后来的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由此而来的。

这里就是用放火代替点灯,所以这里的点灯和放火就是有全同关系的概念了。鲁迅描写的潦倒书生孔乙己因为偷书被吊着打而遭人奚落时,争辩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注:《鲁迅全集》,第1卷,43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偷和盗、窃本是全同关系的概念,孔乙己把有全同关系的概念当作是其他关系的概念使用,愈发显得迂腐。按照他的这种逻辑,工人偷产品也不算偷,售货员偷商品也不算偷了。

公益广告的宣传也需厘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沈阳某街头的宣传语:

我最讨厌无证驾驶,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宣传合法持证驾驶汽车,本意是好的,但逻辑上却出了错,显然,标语把无证驾驶与无技术含量看作是全同关系,而实际上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有的无证驾驶有技术含量,如偏远地区的老司机有多年山地行车、应对复杂路况的经验,技术含量较高,但是偏偏没有考驾照,而有的新手考过了驾照,但仍然缺乏行车经验,上路后技术含量偏低,容易成为马路杀手。

搞清楚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维护自身权益也有一定助益。比如,我们购买的房子、车子、奢侈品如果出现问题,是否可以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权呢?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的消费行为是生活消费,该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也就是说购买日常生活消费品才受到该法保护,房子、车子、奢侈品的消费属于生活消费吗?目前的法律解释是否定的,所以购买大宗消费品都不受该法保护。2004年发生在四川的两起汽车消费案,在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权时均告失败。法院认为,在我国现阶段对于全中国人而言,汽车消费属奢侈消费,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意义上的生活消费。(注:参见刘裕国.买私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管吗?见http://news.taoche.com/gouchezhinan/200612/70309895.shtml,2006-12-14。)

中国古典文化中也常有用概念的矛盾关系表述的对联和古诗,如西汉开国将军韩信的墓碑上有副对联: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这副对联概括了他的生平大事。“一知己”就是萧何,生前由于萧何的推荐,韩信做了大将,但后来设计使他落网的也是萧何。“两妇人”指漂母和吕后。韩信从军前很落魄,差点饿死,受漂母的一饭而获救,感恩怀报。他被萧何诱捕后,吕后下旨将他斩首。这里的生和死、存和亡都是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

唐代诗人韩偓当日从沙县抵达龙溪县时,正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此写下一首绝句: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注:参见彭漪涟:《古诗词逻辑趣谈》,9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诗人巧妙运用了逻辑上具有矛盾关系的词项,如“无”和“有”、“不见”和“空见”等,来描绘渲染人烟绝灭的凄凉景象。

有时候我们可以巧用概念之间的反对关系保全颜面。比如:

有个人酷爱下棋,偏偏棋艺不高又很爱面子,与人对弈时总是输棋,却不愿承认。有一天他去朋友家下棋,连下三局,全输了。回来路上有人问他下棋没有,他说下了三局。“那胜败如何?”他回答说:“差不多。”那人就刨根问底:“怎么个差不多啊?”他说:“第一局,我没有赢;第二局,他没有输;第三局,我说和了吧,他说什么也不肯。”

下棋的输和赢是反对关系,不是非输即赢,还有第三种可能,就是和。这个人就是利用下棋中的输和赢之间的反对关系来为他的失败成功地做了掩饰。

勤思多练

从明确概念的角度辨析下列句子中的逻辑错误。

(1)最近养生提倡多吃粗粮,方方和林林两人都做了窝头。方方问:“你的窝头是用什么做的?”林林:“棒子面,你的呢?”方方:“我的不一样,我是用玉米面做的。”

(2)一小学门口停了一辆三轮车,也许是不堪路上拦车之人的骚扰,车身上贴了一句醒目的话:接送孙子不接人。

(3)某小卖店写道:“这里出售蔬菜、西红柿、鱼等。”

(4)我买了笔、尺子、橡皮和文具就往回赶。

(5)星期天,我们带了面包、鸡蛋、苹果、炊具和食品去野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