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全文在线阅读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拖延症是心理问题还是社会现象

关灯直达底部

经常有一些来访者来跟我讨论拖延症。

比如,有一个来访者,到咨询室的时候,她警惕地看着我。她说自己身上没发生任何不好的事,也没觉得自己心情不好。只是偶尔看看网络小说,拖延着不想看书学习,忽然有一天就发现自己已经四门课不及格了,收到了退学警告。她小心翼翼地避开父母因为超生把她留在农村、不让她在人前喊他们爸爸妈妈的童年往事,也不愿意讲几乎从不跟室友说话的大学生活,只是想问:“我有拖延症,该怎么办?”

当我说“你拖延是因为你太孤独”的时候,她却伤心地哭了。

还有一个来访者,她出生于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母亲总觉得,女孩子不需要有什么出息,将来在小镇上找个人嫁了就好了。但她并不甘心过平凡的生活。高中时,她就一个人拖着一个巨大的行李箱,抛下因为不同意她复读而与她冷战的母亲,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去复读。如愿考上一所好大学后,她一直过得风风火火。她津津乐道于自己在创业论坛遇到的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学长、策划在全校都有很大影响的活动、在各种商业竞赛中获奖……

她来咨询的原因,也是因为“拖延症”。

她总是把论文和考试拖到最后几晚熬通宵,而她的成绩却比那些按部就班的同学还好。但她很不喜欢这种焦虑的感觉,也担心这样的拖延症会让她有一天因为过度疲劳挂了。

我问她拖延到最后并完成任务时的感觉,她说:“是战斗和胜利的感觉。我很享受一次次在最后关头力挽狂澜的感觉,这让我觉得自己能行。”

“但是也很累。”她补充说。

我曾被邀请去电视台的一个栏目谈谈拖延症。这个栏目的主要收视人群是退休在家的老头儿、老太太。栏目平时讨论的也都是中医养生之类的话题。编导经常说“昨天那个节目我又好想给自己的脸打马赛克啊”之类的话。当我问她“你们的节目不是给老头儿、老太太看的吗?他们为什么会关心拖延症”时,她说:“哎呀,随便啦,你想这么多干吗!”当我问她具体要讲什么时,她就说:“哎呀,你就随便扯吧。”约定那天下午录节目,她早上才把节目策划和采访提纲发给我。

在表达完对她这种工作态度的欣赏后,我开玩笑地问她:“你应该有拖延症吧?”

“当然有啦。”她说,“难道你没有吗?”

我想了想说:“有的。”

我发现,当我们讨论拖延症时,其实经常是在讨论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作为心理问题的拖延症和作为社会现象的拖延症。

作为心理问题的拖延症是沉重的。它常常根植于来访者童年的挫折和创伤经历,也体现了来访者种种无法适应现实的不合理信念。它常常和焦虑、抑郁、成瘾等严重心理问题相生相伴。这些心理问题远比“拖延”更严重,以至于当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大夫对来访者的问题做诊断时,会忽略相对较轻的拖延问题。它像一张密密麻麻的网,把来访者包裹其中,让他们难以呼吸,难以挣扎。

作为社会现象的拖延症则要轻松一些,以至于当你打趣别人有“拖延症”时,还能引起对方的会心一笑。

在这么一个“人人都有病”的时代,人们喜欢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心理学概念来表达他们的自我怀疑和焦虑。拖延症没有病重到要住精神病院,也没轻到无关痛痒,轻重刚好,于是它就成了一种流行的时代病。

虽然大家都在说自己有拖延症,可他们表达的意思却不尽相同。有时候,他们是说“我的生活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如果不是有拖延症的话”,拖延症不幸成了发泄生活不满的出气筒;有时候是在说“我做得不够好,不是因为我懒,也不是因为我笨,而是因为拖延症”,拖延症不幸成了自我安慰的替罪羊;有时候,人们说自己有拖延症,只是在自嘲——“我有病,我骄傲”。这种情况下,通常是什么病流行,人们就会得什么病。

拖延症会流行起来,当然也有一些现实的原因。我们所处的时代,人人都有很多目标和欲望。想要的东西多了,时间就不再是用来度过和享受的了,而成了完成目标的工具和资源。当我们没有“用好时间”时,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内疚和自责,觉得自己像个败家子。

另一方面,细碎的社会分工经常逼迫我们做自己不那么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全然不顾我们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当我们对这些事情产生本能的抗拒时,我们不会觉得是这些事情有问题,而会觉得是自己有问题。还有些时候,事情是我们自己想做的,目标也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但目标实在太远,实现的过程又长,大脑和身体经常不听使唤,偷懒、溜号,于是拖延症就产生了。

所以,当你说自己有“拖延症”时,你可以想想,你在用这个词表达什么,它背后的情绪和问题是什么,以及它对你意味着什么。也许你会发现,“拖延症”并不只是拖延着不做事那么简单,它背后有我们对生活的恐惧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