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全文在线阅读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关灯直达底部

我自己看人,一直看的就是一个人整体上给我的感觉。

第一次明确地发现自己这个特点,是在本科二年级的时候。当时,认识了一个女孩,我们很投缘,很快成为知心朋友。认识她三个月后,我一个哥们对她一见钟情,原因是“这个女孩的腿太长了”。

真的吗?我问他。他则嘲笑我说,还说是什么最好的朋友,却连她最引人注目的特征都没看到。

下次再见到这个女孩时,我专门观察了一下,发现她的腿真是长,要比与她差不多身高的女孩普遍长5厘米以上,而她的身高是167厘米。

这个事情触动了我,我开始思考,我看她时,看别人时,到底在看什么?

最终形成的答案是,我看的是一种神情、一种气质。但这说法并不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我看的是眼前那个人给我的整体印象,一种感觉。

因这一点,我看人的“能力”有时比较恐怖,经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对方很重要的东西。

譬如,也是在大学时,认识一个女孩。她很漂亮,气质看起来也不错,但我看到她时,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好像她是透明的,我可以透过她的身体,看到她身后的东西。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我并没有透视眼,这不过是一种感觉而已。

和她的男友聊天时,我把这感觉说给她的男友听,男友听后非常吃惊地说,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你的感觉怎么会这么厉害。男友继续说,她是一个“空空如也”的女孩,她看似迷人,但内心很空。他早就知道她这一点,但因此更爱她,当然这爱中多了一种懂得与怜惜。

第一流的作品是感觉丰沛的作品

“感觉”这个词,我们经常会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说到。

譬如,我爱读《挪威的森林》《情人》《约翰·克利斯朵夫》……给别人介绍这些书时,我最常用的一个说法是“读起来很有感觉”,这时所说的感觉,一样是这个意思。这个作家触到了世界的本相,他的“我”与这个世界的本相相遇,那一刹那产生了强烈的感觉,他将这个感觉表达出来,而被我们触到,我们借由他的作品,与他,也与这个世界的本相相遇。

因此,一个文艺作品,感觉的充沛比什么都重要。作者本人未必能理性地懂得这个感觉是什么,世界的本相又是什么,他常常只能淋漓尽致地描绘,却不能清晰地给予分析和阐释。但是,分析和阐释并不重要,感觉才是根本。

譬如,我前面提到的一见钟情的例子中,我那个哥们说,他是因为那女孩的腿太长而对她一见钟情。但是,这个阐释合理吗,正确吗?依照我对一见钟情的理解,这个解释往往并不正确。一见钟情发生时,会有大量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涌出,我们的意识捕捉不到,但意识仍要努力去解释,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而“这个女孩的腿太长了”,只不过是意识层面的解释。解释够不够清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感觉太强烈了,太要命了。

所以,那些哲学色彩太浓厚的小说,不管作者把话说得多么漂亮,小说中理论的自洽性(即一个理论自圆其说的程度)有多高,我们都不容易喜欢。相反,那些蕴含着浓浓的感觉的作品,我们常常在一瞬间就被触动了。

这样的瞬间无比重要。这一瞬间,我们通过这个作品,与这个作者,与这个世界的某些本相相遇。这种相遇,是我们内心感到充实的根本,是我们的心灵能得以安稳的根本。

国内著名的哲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刘小枫说,描绘人性的哲学家有两种,一种哲学家会拼命构建一个看似完美的哲学大厦,一种哲学家主要就是讲故事。前者如德国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后者如卡夫卡、俄罗斯小说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刘小枫认为,后者对人性的理解更有价值,我由衷赞同这个看法,起码在我自己这三十多年的人生中,前者对我理解人性几乎没有丝毫帮助,而后者的帮助极大。

由于同样的原因,比较米兰·昆德拉的名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我更喜欢后者,而不是得到更多推崇的前者,因为米兰·昆德拉小说中说教的味道太重了。

一部第一流的小说或其他文艺作品,一定首先是作者的感觉在他的内心开花结果的自然结果。被誉为“动画之王”的日本动画片导演宫崎骏,在导演《千与千寻》以及其他动画片时,他首先是从自己的内心寻找感觉。

我们总是在否定孩子的感觉

丰沛的感觉并非小说家、画家、导演和音乐家等艺术家的特权,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个孩子,你会发现,年龄小的孩子,都有纯粹而自然的感觉。所以,我们不是没有感觉,我们只是在后来的成长中,把感觉给丢了。

感觉丢失,首先是因为身边最重要的亲人不断否认我们的感觉。譬如,一个孩子摔倒了,他哇哇大哭,照料他的成人赶上前把他扶起来,对他说:“不疼不疼,别哭了。”

这已算是比较好的做法,更糟糕的做法是,照料者直接训斥孩子说:“摔这么一下就哭了,你怎么这么没骨气!”

这些做法都是在否认孩子的感觉。摔倒了,觉得疼,这是孩子的感觉,但大人说,你不疼。这时,孩子的感觉就混乱了,他为了赢得大人的爱与认可,或者惧怕大人的疏远与惩罚,最后倾向于否认自己的感觉,而认同大人的说法,不哭了,甚至觉得自己也不疼了。

这样一来,他就否认了自己的感觉。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太多,这个孩子的感觉就会越来越迟钝。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譬如,冬天来了,孩子要出门,他已穿了一件厚厚的外套,但妈妈说:“天冷,再加一件外套吧。”

“我不冷,穿得够多了。”孩子回答说。

“我都冷,你怎么会不冷?!”妈妈训斥他,并不由分说地又给孩子加了一件外套。

再如,孩子已经吃饱了,但大人仍要他继续吃饭。

这些事情,都是在否认一个孩子的感觉。摔倒了,疼,这是他的“我”与这个世界的真相建立了关系,这种疼的感觉会自动让他形成自我保护意识;降温了,冷,这也是同样的含义;吃够了,饱,吃少了,饿,也是同样的含义。

这些所有的感觉,会自动牵引着这个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本相,令他知道该怎样生活,怎样自我保护。但如果他的这些感觉被否定,那么他就只能依靠理性的教条来生活了,而感觉就会离他越来越远。

我自己之所以有那种看似特殊的识人“能力”,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一直以来都尊重自己的感觉,而我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的父母很少否定我在这方面的感觉。

不幸的是,我们的感觉能力势必会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制,势必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对你讲,你不该这样,你不该那样,你的感觉是错的,我们的看法才是对的,感觉是靠不住的,理性才是可靠的……结果,拥有丰沛感觉的人就凤毛麟角了。

那么,怎么恢复你的感觉?答案也很简单——尊重它。

如若你的心中涌动起一种感觉,那么彻底放弃与它抗争。不管它是什么,你都可以由着它在你心中自然地游走。如此,它最终会在你心中开花结果,而且一定是你意想不到的花,意想不到的果。

你的感觉不能在别人身上开花结果

在我的短文《论单纯》中,我写过这样一个事例:

他是知名的心理医生,她只是一个小女子,他们在一家机构合作。

但是,在和他们交谈几分钟后,我就断定,在看人上,她远比他有眼光。

只因为,她有一颗晶莹剔透的水晶心,他没有。

所以,不管阅历多丰富,他都是可以被诱骗、被讨好、被糊弄的,而她不会,因为她的心太单纯。

我把这断言说给朋友们,他们被吓了一大跳,因为他们是花了数年的时间,经过很多例证,最终才“发现”她的确比他更会看人的。

这只是因为,他们很不单纯,所以需要数年时间,才能“相信”这一点。

我够单纯,所以可以几分钟内得出这个答案。

仅从结果上看,这个事例似乎很特殊,因为我那么快就发现了别人几年才能发现的本相。但从过程上看,我认为它其实一点都不特殊。我相信,“被吓了一大跳”的朋友其实和我一样,一开始一定也会有类似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产生之后,他们不是“由着它在心中自然地游走”,而可能首先是与它抗争,例如质疑这种感觉,评价这种感觉,最终导致不敢相信这一感觉。

当然,质疑也罢、评价也罢,是很隐秘的心理过程,我们必须停下来,进行深度的自我觉察,才能清晰地发觉它是怎么进行的。

一个网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说,她由着感觉指挥自己,但为什么走到了悬崖边缘?

答案很简单,她的感觉并不纯,她的感觉藏着很多欲念。尤其重要的是,她的这些欲念是针对别人的,即她的恋人,她一定是渴望恋人用某种方式爱她。这是欲念,是要求,是要求恋人不顾他自己的感觉,而按照她的欲念来对待她,这不是感觉。

并且,我强调的是,“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我们应先做到这一点,而不是“让感觉在别人身上开花结果”。

尊重感觉,就是什么都不做,就让感觉在心中自然产生,自然游走,不对它做任何工作,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

有没有一种感觉,其中是没有念头的?你能不能安于这种感觉之上,既不指挥它,改变它,也不以好坏来论断它?试试看。

大扫除……

现代都市,保姆和钟点工越来越流行。

自己的时间是宝贵的,可以折算成钱,折算成心情,折算成享受……如此,就不妨请一下钟点工,把所有的日常琐事都交给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

不过,有些时候,我劝你不妨自己做一下家里的清洁工。因为,清洁宛若一个仪式,你在清洁一个又一个的房间时,也仿佛在清洁自己一个又一个的心房。

我正在这样做。不过一个80平方米的两室两厅的房子,我已经大扫除快一个月了。

一开始,我想两天内把它收拾干净,但收拾卧室的时候,却忽然感到,自己的内心也同步获得了清洁。清洁地板、擦拭窗台、清洗床单的时候,我的内心经常被触动。这时候,我就干脆停下来,或坐下,或站着,好好地发一会儿呆,让内心的感触自然流动,等这感触完成后,我再继续清洁。

就这样,大扫除的速度慢了下来,一个卧室就收拾了快一星期,卧室里的所有东西都清洁了一遍,而内心里很多东西被触动,很多东西变得越来越清晰。最后,看着洁净的房间,很清晰地觉得,内心里也有一块不小的地盘变得非常清净了。

最近一段时间,内心纠缠得厉害,太多的感受、太多的情绪,都要梳理。也正在这个过程中,随手翻起了友人送自己的一本书——《灵魂的黑夜》。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处于一场困扰的婚姻或其他种类的关系中,或者觉得自己被驱使着追求社会成就或经济成就,也许你需要的就是一场大扫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天早晨整理床铺就是一种精神举动。”

这段话直接说到了我的心坎里,让我忍不住想对无数人大喊一声:来一场大扫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