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ntonio R.Damasio(1944-),葡萄牙裔美国人,神经学家。
2. “应孝敬你的父亲和你的母亲。”这条戒律在罗马天主教和路德教派里是第四诫;在东正教的信仰体系以及多数新教教派,则是如同犹太教传统,列为第五诫。
3. 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提出“上帝已死”之说,重要作品如《善恶的彼岸》、《道德谱系学》等。
4. Imre Kertész(1929-),200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得奖作品即《非关命运》(Sorstalanság)。
5. “协助见证者”指的是帮助受虐儿童之人,他们会对被殴打或无人照料的孩子表达同情或关爱,不会以教育为由去操纵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坏、自己是值得获得善意对待的。
“知情见证者”指的是知晓受虐或缺乏照顾之儿童后果的人,因此他会帮助这些受创者表达同情,协助他们更加了解那些个人经历所造成的恐惧与无助感,让如今已成人的他们,能够更自在地做出选择。
“黑色教育”与“协助见证者”、“知情见证者”皆为米勒所提出的概念,读者可在《夏娃的觉醒:拥抱童年,找回真实自我》前言中看见较详细的解说。
6. Saddam Hussein(1937-2006),前伊拉克总统。
7. “黑色教育”系指以摧毁儿童意志为目的,透过公开或非公开的方式动用权力、操纵、威逼等手段,致使其顺从服膺。
8. Oliver James(1953-),英国心理学家。
9. Dostojewski(1821-1881),俄国作家。重要作品有《罪与罚》、《白痴》以及《卡拉马助夫兄弟》等。
10. Arthur Rimbaud(1854-1891),法国天才诗人,代表作有《地狱一季》。
11. Franz Kafka(1883-1924),犹太德语作家,代表作有《变形记》。
12.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18世纪德国文豪,德国启蒙文学代表人物。
13. 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代表作有《都柏林人》、《尤利西斯》。
14. Marcel Proust(1871-1922),法国意识流作家,代表作有《追忆似水年华》。
15. Wilhelm Reich(1897-1957),奥地利心理学家。
16. Arthur Janov(1924-)美国心理学家。
17. Joseph E.LeDoux(1949-),美国大脑科学学者。
18. Bruce D.Perry,美国心理学家。
19. Anton Tschechow(1860—1904),俄国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樱桃园》。
20. Virginia Woolf(1882-1941),二十世纪初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自己的房间》。
21. Louise DeSalvo(1942-),美国作家、文学家。
22. 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鼻祖。
23. Nikolaus Frank(1939-),德国记者、作家,其父汉斯·法朗克(Hans Frank, 1900-1946)在二战时期是纳粹高层之一,战后因曾参与犹太种族净化而在纽伦堡大审时被判处极刑。
24. Yves Bonnefoy(1923-),法国作家。
25. Paul Verlaine(1844-1896),法国象征主义诗人。
26. Robert de Montesquiou(1855-1921),法国诗人、画家
27. Claude Mauriac(1914-1996),法国作家、记者。
28. Harriet Shaw Weaver(1876-1961),英国社会运动人士,长期提供乔伊斯支援。
29. Frank McCourt(1930-2009),爱尔兰裔美国教师暨作家,其处女作《安杰拉的灰烬》出版于1996年。
30. Jurek Becker(1937-1997),前东德作家。小时候曾被拘留在拉文斯布鲁克(Ravensbrück)与萨克森豪森(Sachsenhausen)的集中营。他对此完全没有任何记忆。终其一生他都在寻找那个在集中营的极端残暴之下,由于母亲的照顾而存活下来的小男孩。
31. Carl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荣格心理分析创始人。
32. Henrik Ibsen(1828-1906),挪威剧作家。
33. Francis Bacon(1909-1992),英国画家。
34. Hieronymus Bosch(1450-1516),荷兰画家。
35. Salvador Dalí(1904-1989),西班牙画家。
36. 罹患孟乔森症候群(Munchausen/'s syndrome)的人会幻想或假装自己身染疾病,进而伤害自己或他人,以博取同情或引起重视。
37. Judith Miller(1948-),美国纽约时报记者。
38. Laurie Mylroie(1952-),美国作家。
39. Adolf Hitler(1889-1945),纳粹德国元首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
40. Idi Amin(1920-2003),1970年代乌干达军事独裁者。
41. 同注5。
42. 同注4。
43. Edgar Allan Poe(1809-1849),美国作家。
44. Guy de Maupassant(1850 -189)法国作家。
45. Jürgen Bartsch(946-1976),1962至1966年间犯下多起性侵并虐杀男童案件的德国人。
46. 由心理学家海伦娜·朵伊契(Helene Deutsch, 1884-1982)提出的概念,意指精神病患者在不同环境或对象面前行为判若两人的人格表现。
47. 关于兰波与保尔·魏尔伦,请见本书第一部《自我仇恨与为满足的爱》一章。
48. 同注5。
49. Eli Zaretsky,美国历史学家。
50. Martin Dornes(1950-),德国心理学者。
51. Melanie Klein(1882-1960),英国心理学家。
52. Otto Kernberg(1928-),奥地利心理学家。
53. Heinz Hartmanns(1894-1970),德国心理学家。
54. Edward Glover(1888-1972),英国心理学家。
55. Sándor Ferenczi(1873-1933),匈牙利心理学家。
56. John Bowlby(1907-1990),英国心理学家。
57. Heinz Kohut(1913-1981),奥地利心理学家。
58. Donald W.Winnicott(1896-1971),英国心理学家。
59. Harry Guntrip(1901-1975),英国心理学家。
60. Konrad Lorenz(1903-1989),奥地利动物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