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笛卡尔认为人体就像机械,但他却认为灵魂和思想是不同的物质。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年—1679年)和法国神父和数学家皮埃尔·伽森狄(Pierre Gassendi,1592年—1655年)在采用机械主义理论模型时都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伽森狄认为,笛卡尔的观点是身体遵循物理原则而思想却不是,这一观点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他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区分思想和大脑,并采用物理(或物质)一元论的立场来看待二者——只有一种物质,就是它在起作用。他怀疑笛卡尔也这么认为,只不过不敢这么说,因为教会会对这样的观点进行压制。
霍布斯也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认为,宇宙中除了物质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生命了,这些物质是按照自然的机械规律运行的,他将形而上学的所有理论都看作废话。霍布斯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动物一样完全由自然规律所决定,这些规律必须适用于行为和思想,也适用于诸如行走和呼吸等明显的身体活动。他认为,思想是按照规则发展的,它是从感官经验中产生思想和知识。
物质一元论无需像两元论者一样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笛卡尔提出的非物质的精神与物质的躯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如果大脑和身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它们之间就没有区别,因此也就没有彼此交流的问题。
是相同的物质
荷兰犹太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也否认有任何特殊的精神物质构成了思想。斯宾诺莎否认了很多事情,包括上帝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为此,斯宾诺莎被犹太信仰排斥,被基督徒唾骂。正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斯宾诺莎即使对上帝也不会破例,他并不认为人的心灵与肉体是分开的,而认为身体和心灵只是单一物质的不同方面。他的观点被称为“中立一元论”,这种理论认为整个宇宙是由相同的物质组成的,但却表现出许多不同的模式或变式。因此,整个大自然就相当于上帝,它是意识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泛神论和泛心论的观点)。这是一种解决身心是如何沟通的简洁办法,虽然身体和心灵看起来不同,但它们其实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单子
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对这个世界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宇宙是由无限量的微小的点或生命单位组成的,他称其为“单子”。这些物质存在于所有物质中,其中也包括惰性物质。在某种程度上,每个单子都是有生命和有意识的。当我们从微生物到人类(甚至上帝)提升了这些生命物质的层次时,也就提升了这些单子的质量。人类中包含了某些高品质的人类灵魂单子,但也包含中阶和低阶的单子,所以我们的思维并不总是清晰准确。惰性物质和微生物中含有非常低阶的单子,所以它们不能过多地思考。即使人类身上的高阶单子也只能以潜能的形式产生想法,而这些想法还要通过经验或感知去实现。
另一个一元论观点
显然,如果身心二元论认为身心是两种类型的物质,物质一元论认为只有物质,中立一元论认为身心都是相同的物质,那么还有一种一元论观点认为只有精神或心智的“物质”。这一观点认为,思想或精神是一切,物质世界是不存在的。这一观点受到一些哲学家(如主教乔治·贝克莱)的支持。唯心论(或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现实是由观察者创造出来的,没有观察者,一切就没有意义。
到了18世纪中期,所有关于身心的主要观点都已经建立起来:它们是两种物质(但彼此存在沟通问题);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它们都是相同的、非物质的东西;它们是同一种球状物质的不同方面。
灵魂的位置
让笛卡尔认为灵魂存在于松果体中有两个原因。当时,松果体被认为是大脑中很少成对出现的部分之一(现在,我们已知松果体有两个半球)。人只有一个松果体,因此我们很清楚地认为我们只有一个灵魂。松果体位于脑室附近,含有脑脊液。笛卡尔认为脑脊液通过影响神经来控制身体,神经传递的感觉通过脑脊液进入松果体,这种感觉会使松果体振动,产生情绪。从松果体传出的信息会导致身体产生动作,松果体是灵魂支配身体的完美指挥所。有趣的是,在一些神秘传统中,松果体被认为是“第三只眼睛”,在灵性体验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