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否可靠,我们的感官都是人类与外部世界(如果有的话)交流的媒介,它们就像里德所说的,我们必须继续进行下去。我们与外界的心理互动以及自己身体的世界都是通过感觉和知觉发生的,两者紧密相联,但又彼此分离。感觉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以及其他一些感觉机制(如感到痛苦或感觉热等身体感觉)来获得感受的过程。知觉是理解感官信息并产生意义的行为。当心理学家不对二者进行区分时,常常会使用复合词“感知”将二者放在一起。
回到鬼魂和机器
为了让感觉产生知觉,我们必须假设身体和心灵能互相进行沟通,或者认为它们是同一事物。假设你割破了手指,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
·你的手指流血。这是一种机械反应,遵循物质和流体动力学定律。这与你切一根正在抽水的水管的道理是一样的。
·你感到痛苦。这是身心的共同事件,需要身心协同合作。疼痛开始于对神经的刺激,这是一种感觉。在大脑中,这种感觉被理解为疼痛。
·你可能也会感到愤怒、震惊或其他与受伤有关的情绪。这些情绪是通过联想在大脑中发生的,而并不是来自伤口对神经的刺激。
希腊医生阿尔克迈翁(Alcmaeon of Croton,公元前5世纪)可能是解剖人体的第一人。他通过在人或动物身上追踪从眼睛到大脑的视觉神经,从而发现了感觉和大脑之间的联系。他在动物身上研究了视神经的功能,并检验其结果。他得出了结论:即使源信息来自于感觉器官,但所有的知觉、思想、记忆和理解过程都是在大脑中进行的。我们认同阿尔克迈翁的观点,但在他提出这一观点后漫长的时间里,许多思想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是一个物理一元论者,他认为心灵是分布在整个身体中的极细的物质,因此身体和心灵是一种聚合体。感觉和知觉的行为都有可能存在,因为心灵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分并与其结合,心灵很容易与身体同感。
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Lucretius,公元前99年—公元前55年)认为人的灵魂是分开的,它分为思维部分(男性特征)和感觉部分(女性特征)。他说,思维部分位于胸部,但感觉部分分布在整个身体。男性特征可以脱离身体,但女性特征却不行。在强烈的情感下,二者都是不可分割的。
对于斯多葛学派来说,身体和心灵之间的共鸣足以证明身体和心灵是一回事。
灵魂与身体并没有交流,也没有一个有灵魂的身体,只有一个身体与另一个身体的交流。现在,当身体生病和受伤时,灵魂会与身体交流,即是一个有灵魂的身体。因此,当灵魂感到羞耻或者害怕时,身体就会变红和变白。因此,灵魂就是身体。
基督教哲学家内梅修斯(Nemesius,公元390年
)
关于人类的认识
1689年,英国医生和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出版的一本书开启了现代经验主义的先河,这本书可能被认为是关于心理学的第一个完整的文本。《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阐述了心智是如何工作的,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事业,该书对乔治·贝克莱主教和大卫·休谟有着巨大的影响。
我们接收到的物质——原子
希腊科学家、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斯(Democritus,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首次提出了一个关于知觉的、完整的物理学解释。他没有求助于神,而是这样描述身体对知觉的影响:身体的5种感觉接收到从宇宙中发射的“原子”,并将其传递给大脑。在这里,大脑的移动“火原子”可以复制外部事物。这些复制可能并不准确,因此我们感知到的和实际存在的事物可能会错配。
洛克是第一个详细提出我们是如何建构知识的人。他认为心灵只有两类材料可以使用,因此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感觉或反射。感官知觉是指通过我们的感官器官(如眼睛和耳朵)接收到的信息;他对反射的解释是“这是我们对自己内心运作的感知,我们运用反射来处理自己已经有的想法”。人们用反射来解释早期的知觉,而这些知觉也来自于感觉,最终都将其归结为感觉。那么,世界与心灵之间的交互界面就是知觉。我们通过在不同想法之间建立联系来形成知识,而联想法则是由大脑中留下的感觉和知觉信息组成的想法。因此,我们对产生的知觉进行整理归类对于理解如何获得知识来说十分重要(有两种类型的“感觉”:一种是对感觉器官中神经的刺激;另一种是知觉在大脑中的回声,这些知觉的回声会由于反射而在之后的知觉中再次恢复)。
知觉和统觉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感兴趣的是每种知觉是如何由许多无限小的知觉组成的,他称其为“微小知觉”。莱布尼茨和艾萨克·牛顿各自独立地创建了微积分,并因此而闻名。他对知觉的观点也符合自己提出的微积分的观点,其中涉及趋向无穷小却从未接近零的微观部分。
莱布尼茨举了一个“微小知觉”的例子:听海浪声。他指出,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许多小的水流运动组成的,如果有些小的运动单独发生,我们根本就意识不到它们。我们之所以能意识到它们,是由于它们联合起来,使我们能够听到大海的声音。对他来说,有足够数量的微小知觉质量被注意到,这被称为“统觉”,所以统觉是意识的起点。知觉也有一个临界值或“阈值”,低于阈值的知觉属于无意识的部分。他可能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无意识的哲学家。19世纪,人们通过心理物理学实验对莱布尼茨提出的阈值进行了探索,韦伯和费希纳经过测量证明了阈值的存在,并将其称为“最小可觉差”(详见第2章“心理物理学”的内容)。
通过感知构建世界
主教乔治·贝克莱决心在感觉—知觉的问题上做更多的工作。他对唯物主义侵蚀了上帝领域的方式感到震惊,他把唯物主义的观点连同物质一同抛弃,采纳了唯心主义的立场(唯一的现实就是思想)。伯克利争辩说,我们拥有的只是自己的感知,正是它们为我们创造了世界:
如果所有这些组成世界的强大框架的物质没有了心智,就没有任何存在的实体,这些物质只是被感知或认识到的。因此,只要它们没有被我确实感知到、没有在我的脑海中出现或以任何其他的精神形式存在,那么,它们要么就是完全不存在,要么就是存在于某些永恒的精神实体中。
他的结论是,如果这些东西不被察觉,它们就不存在了。他把整个物质世界存在的责任都归于心智。这种结论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你把胡萝卜放在冰箱里,你看到它的时候,它确实在那里;但当你关上冰箱门的时候,它很显然就不存在了。对此,伯克利寻求神的帮助。当“创造的精神”没有关注物质世界时,上帝就开始接管并继续关注它:“当我闭上眼睛,我看到的东西可能仍然存在,但它必须存在于另一个心智中。”
这一切虽然听起来相当离奇和牵强,但伯克利对知觉的描述非常重要,因为它表现了如何从多感觉—知觉中组合出复杂的想法。我们可能会争论树这样的东西是否真的不存在,但当伯克利把同样的原理扩展到我们感知到的抽象内容时,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我们将自己对树的大小、形状、气味以及对树皮的感觉、听到树叶的“沙沙”声等综合起来,形成了树的概念。同样地,我们将人们的外表、运动、说话和行为综合起来,形成了愤怒或羞愧的概念。大脑有大量的东西可以“制造”这个世界,即使它并没有保持自己的物质存在。
知觉的实验研究
19世纪早期,人们的大多数实验工作都集中在对感知和感觉的研究。先是韦伯和费希纳,然后是冯特,以及后来的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流派的心理学家,他们使用经验性的物理方法来研究感知阈值和可能的感知组成因素。在爱德华·铁钦纳的研究中,他通过内省的分析可以发现,主体能感知水果独特的味道、气味、颜色、形状、纹理坚固程度和重量。铁钦纳将这些归为不同的感觉体验,而心智则将这些感觉综合在一起,让你感觉到有一个苹果或橘子。穆勒关于神经的研究工作证明,眼睛感觉到水果的颜色,鼻子感觉到水果的气味(详见第2章“拼接片段”的内容)。然后,大脑把从眼睛里接收到的信息转换成一种视觉形象,比如橙色和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