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第1章中所列举的那些图像,饱满的表情和常见的表情会被大多数人快速识别,从而判断出表情者的心境。历史上确有脑功能损伤者无法识别表情的案例记载;年龄不超过3岁的婴儿,也无法识别所有的基本表情;但心智正常的少年,以及年龄更大的人群,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表情,都不会存在识别障碍。
然而,在识别表情含义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障碍,这些困难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对复杂表情的含义确定,如第1章中最后一部分图像,那些表情非常眼熟,但普通人却不能准确地判断表情者的心境,有感觉,但不清晰、不确定。第二类是自控能力强的心理高手所表露出来的表情,不论是面无表情还是逼真的表演,都具有非常大的迷惑性,不易识别。
克服第一类困难,需要具备拆解复杂表情特征的能力;克服第二类困难,除了要能够拆解并熟知脸上细微变化所属的表情特征之外,还稍微多了一步,那就是分辨真假。一句话概括的话,情绪引发的表情为真,思维控制的表情为假。
情绪主导的表情,是真表情。情绪越是饱满,它所导致的变化通常也就越明显,意义也就越容易被确认。要想分辨表情是否表达了真实的内心感受,就需要特别注意这种由情绪引发的真表情。
总结:有情绪,就一定有表情;有表情,却不一定有相应的情绪作为支撑。因此,情绪的产生是整个研究体系的基础,而如何分辨真假表情,是整个研究体系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