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组肌肉主导发起并构成面部表情,更多的颅面肌肉参与到表情中。为了便于学习和记忆,我们可以将所有主导表情的肌肉分成上下两组,用示意图标示出来,其中以眼轮匝肌(5号)为核心的1-5组肌肉为上半脸表情肌群(从第4章起,简称上半脸),以口轮匝肌(11号)为核心的6-15组肌肉为下半脸表情肌群(从第4章起,简称下半脸)。需要说明的是,面孔上还有更多其他的肌肉,如颞肌、咀嚼肌等,实际的解剖图远比此图复杂。图中的肌肉是对表情构成能够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肌束。
3.6.1 上半脸表情肌群
1.额肌
额肌位于眉毛上方的前额部,左右对称。额肌的纤维与邻近的肌肉,包括降眉间肌、皱眉肌、眼轮匝肌相混合,牵动并影响了整个眉毛、眼睛区域。
额肌处于松弛状态的时候,人的前额皮肤平坦,自眉毛起向上至发际线没有表情变化。额肌收缩的时候,可以将眉毛及相应的皮肤向上提拉,使双眉毛整体高抬,额前皮肤形成褶皱。如果是成年人(不是婴幼儿,不是老年人),额前皮肤会因皱起而产生2~3条皱纹。同时,眉毛的高抬,会自然造成上眼睑的根部上提。如果是睁着眼睛,这个动作的影响,会使眼睛睁开的程度增大,比较学术地讲,叫作睑裂增大。
2.皱眉肌
皱眉肌是位于眼眉内侧端的一小块锥形肌,左右对称。它被隐藏在额肌和眼轮匝肌的下层(这也是为什么在图中被单独绘制于另外一侧面孔的原因),并部分与之融合。
皱眉肌与眼轮匝肌协同动作,可将眼眉向下、向内拉扯,使眉毛在眼睛上方形成凸起,以避免眼受强光照射。皱眉动作形成鼻上前额部的垂直皮纹。
3.降眉间肌
降眉间肌位于眉头到鼻根之间,左右对称。
降眉间肌可将眉头向下拉扯,附带产生双眼内侧角之间、鼻顶端的皮肤横纹,它参与皱眉及双眉集中动作,同样有助于避免过强的光线。
4.上睑提肌
上睑提肌虽然很小,但是解剖结构比较复杂 [1] ,主要位于上眼睑内部,左右对称。
上睑提肌的作用为提上睑。上睑提肌收缩,上眼睑向上提起,这就是睁开眼睛的动作;眼轮匝肌收缩、上睑提肌舒张,就是闭眼的动作。而且,上睑提肌靠限制韧带与控制眼球运动的上直肌相连,当眼球向上做凝视运动时,上眼睑就会自动上抬,同时眉毛被额肌上提。
眼睑的位置依赖于眼轮匝肌和上睑提肌的协调运动以及眼球的凸出程度。放松地睁开眼睛时,下眼睑睑缘通常在虹膜四周的下缘水平通过眼球,上眼睑覆盖了虹膜上部宽度的一半(纵向直径的1/4)。
上睑提肌中含有平滑肌成分(米勒氏肌,即Müller肌),平滑肌是只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肌肉,因此不受思维性意识控制。当人处于恐惧或兴奋状态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上下睑板肌中的平滑肌收缩而使眼睛睁得更大(睑裂变宽)。当交感神经受到抑制时(比如醉酒),上眼睑会下垂。如果交感神经收缩,还可能引起例如Horner综合征这样的病变。
5.眼轮匝肌
眼轮匝肌是一宽扁的椭圆形肌肉,左右对称,围绕着眼眶的周围,向内延伸到眼睑。
眼轮匝肌所处的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们从靠近鼻子的内侧为起点,其纤维组成一个完整的椭圆体,连接了面孔上半部分大部分的肌肉:
①在上侧,其部分纤维和额肌、皱眉肌融合。
②在内侧,部分纤维可到达降眉间肌的上外侧部。
③在下侧,部分纤维不同程度地覆盖或融合于邻近的肌肉,包括:提上唇鼻翼肌、提上唇肌和颧小肌。
这样一来,眼轮匝肌就成为上半张脸肌肉的中心连接点,上面牵动眉毛的额肌、皱眉肌,内侧连接着位于鼻子上根部的降眉间肌,下面牵动并影响着上唇鼻翼提肌、提上唇肌、颧小肌。只要眼轮匝肌一收缩,必然会牵动这些肌肉协同运动;而这些周围肌肉的收缩,也会反过来导致眼轮匝肌的拉伸,造成眼睛区域的形态改变。
有着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眼轮匝肌对重要的面部表情和不同的眼部反射有重要的作用。
眼轮匝肌的眼睑段可以自由地牵拉来轻松关闭眼睑,如在睡觉,或光线反射时保护性地眨眼。眼轮匝肌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紧闭双眼,或者让上下眼睑做出闭合动作,同时命令眉毛下压、皱紧,协同动作来减少进入眼中的光线量。在整个眼轮匝肌牵拉时,形成眼外侧角(外眦)放射状的皮肤皱褶,这些皱褶在中年以后常永久存在,就是常说的鱼尾纹。
此外,眼轮匝肌的收缩,还会牵扯到下半脸的各束肌肉,造成上唇轻微提升和脸颊隆起的间接影响。之所以说是间接影响,是因为上唇提升和脸颊隆起的主导肌肉不是眼轮匝肌。后文会有详细介绍。
因此,眼睛和周围的形态变化,具有非常强大的表达力,这都是因为眼轮匝肌的战略地位决定的。观察眼睛和周围的变化,是捕捉表情变化的关键。
3.6.2 下半脸表情肌群
6.口轮匝肌
口轮匝肌是15组表情肌中,唯一不以对称形式出现的肌肉,但其实它内部也是对称的。
口轮匝肌的名字和眼轮匝肌的名字非常相似,仅一字之差。这个命名其实是个误会,命名之初一直假定嘴部也是由一系列环状的横纹肌围成,起括约肌的功能。其实,口轮匝肌是由四部分组成的周部和缘部共同组成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嘴唇,就是缘部。周部和缘部的对合线,在外表面上相当于红唇和皮肤的交界线。周部都是开放的,向各个方向连接着下半脸的其他重要表情肌肉:上唇鼻翼提肌、提上唇肌、提口角肌、颈阔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颏肌。
口轮匝肌的收缩,会造成嘴部的抿紧或者撅起,而周围的肌肉动作,则可能会起到相反作用,向不同方向拉扯相应部分的口轮匝肌,形成提上唇、嘴角翘起、咧嘴、嘴角下弯、张开下嘴唇等各种动作。
因此,嘴部是继眼睛之后的第二个捕捉和分析表情变化的关键所在。
7.上唇鼻翼提肌
上唇鼻翼提肌的中间部附着于大鼻翼软骨及其上的皮肤,外侧部延伸入上唇的外侧(偏嘴角)部位,并在此与提上唇肌、口轮匝肌融合,左右对称。
上唇鼻翼提肌收缩有两种作用,中间部能使鼻孔扩大,外侧部可使上唇上提并外翻,使鼻唇沟顶部上升、加深、并增加其弧度。
8.提上唇肌
提上唇肌起自眼眶下缘,肌肉纤维和上唇鼻翼提肌、颧小肌一同会聚于上唇的外侧(偏嘴角)部位,左右对称。
提上唇肌收缩使上唇上提、外翻,并与其他肌肉一起改变鼻唇沟的形状。
9.颧小肌
颧小肌起自颧骨的外表侧,终止于上唇的外侧(偏嘴角)部位,左右对称。
颧小肌收缩能提起上唇,暴露上颌牙,协助加深并抬起鼻唇沟,主要参与表达厌恶类情绪和悲伤类情绪。
10.颧大肌
颧大肌起自颧骨,在嘴角处与提口角肌、口轮匝肌融合成更深的肌肉束,左右对称。
颧大肌和颧小肌名字近似,但作用却截然不同。对于表情而言,颧大肌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向上向外侧拉扯嘴角,产生笑容。
11.提口角肌
提口角肌的肌肉纤维在口轮匝肌的口角部位和颧大肌、降口角肌、口轮匝肌混合交织,部分浅部的纤维附着于鼻唇沟的真皮下,左右对称。
提口角肌能在笑的时候辅助颧大肌向上提升嘴角,并间接改变鼻唇沟的形状和深度。
12.颈阔肌
颈阔肌起自胸部上端,最终经过下颌骨终结于口轮匝肌的口角处,左右对称。本书中所说的颈阔肌特指脸部的颈阔肌部分,因为它们能够通过拉扯嘴角,构成重要的表情形态。颈阔肌接近口角部位的纤维位于降口角肌和降下唇肌之间,与降下唇肌处于同一平面,在边缘处三条肌肉融合,均附着于下唇。
颈阔肌的作用与颧大肌相似——向两侧拉伸嘴角——但方向却完全不同。颧大肌向耳侧拉伸嘴角,颈阔肌则向两侧、向下拉伸嘴角(和降口角肌联动),通常出现在咧着嘴哭或撇嘴的表情形态中,表达负面情绪。
13.降口角肌
降口角肌以一长附着带起自下颌骨的颏结节及与之连续的斜线,位于降下唇肌起点的下方,左右对称。
作用:在张口和表达悲痛、难过表情时,降口角肌可将口角拉向下外。当张口时,颊唇沟变得更加水平,其中间部分水平。
14.降下唇肌
降下唇肌位于口轮匝肌下方,与口轮匝肌下周部融合,左右对称。
顾名思义,这组肌肉能将下唇下拉,并轻度向两侧拉伸,也可以帮助下唇外翻。在愤怒地大吼、撕咬、恐惧和悲伤时参与动作。如果想要将下齿露出,一定要动用降下唇肌才能做到。
15.颏肌
颏,就是常说的下巴颏(下巴底端)。颏肌起自口轮匝肌的下周部下方(下嘴唇下部),终结于颏部皮肤,左右对称。
颏肌收缩的时候,能起到两个作用:颏肌隆起,在下巴上形成鼓包,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同时向上挤压下唇的中间部分。这个重要的形态特征,最主要出现在悲伤类表情中。但是这个动作也能被随意调用,用于刻意表达悲苦、轻蔑等否定表意。
16.颊肌
当口腔鼓起颊部后,颊肌可将气体排挤于两唇间,是吹奏乐器时的一个重要动作,这也是这个肌肉名字的由来(拉丁颊肌=喇叭手)。颊肌对于表情的主要贡献是“鼓起腮帮子”,但这个人工的表情与情绪之间关系并不是非常密切,最多用于标示舒缓压力,所以用“A”进行标记,在本书中并不进行详细解释,也不列入主要的肌肉群。
[1] 上睑提肌为一薄的三角形肌肉,起自位于视神经管上前方的蝶骨小翼下,与蝶骨小翼被上直肌附着点分隔。它在后附着点处为一细而狭窄的肌腱,并逐渐变宽,当其向前方通过眼球上方时又明显增宽,以一宽的腱膜止于前方;部分腱纤维向前直行,进入上眼睑附着睑板前。其余的放射状穿过眼轮匝肌止于上睑皮肤。格氏解剖学(第39版),Gray/'s Anatomy,Susan Standring著,徐群渊主译,776页。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