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内容,主要研究的是通过捕捉微表情来分析人的真实心理状态。书中会用到一些相对专业的名词,先在这里统一进行介绍,以防后面读起来会因为这些生活中不常用到的词而打扰你的思路。
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是个比较大的概念,既包括心理学中使用科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的各种测试,甚至很大一部分是对因心理活动而引起的生理指征测试;还包括通过诸如星座、血型等其他手段来分析性格、情商的众多小游戏。
在这本书中,心理测试的范围局限于通过应激微表情分析真实情绪状态和信息认知、信息表达,特别注重如何过滤伪装、辨析谎言。所以,如果不追求严谨的话,可以简称为测谎。
被测试人: 本书会使用很多测试的实验和实际测试的案例来举例说明微表情的原理和应用。因此,书中会大量使用“被测试人”来指代测试过程中做出应激反应的人。
行为人/当事人: 在介绍微表情知识的时候,如果为了表述哪些不是应激的动作,比如在介绍表演脸部表情的上下文中,就不能用被测试人,而是用“行为人”或者“当事人”这样的词语来指代。
情境: 情境是一个统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测试背景信息 ,用英文讲叫WHAT。再具体点说,就是在提问测谎之前发生过什么事?在测谎结论出来之后(包括结论正确和结论错误两种情况)将会产生什么结果?谁最终可能得利?谁最终可能受损?
二是测试谁 ,用英文讲叫WHO。不过这里的WHO不是指圈定嫌疑人范围,而是指接受谎言测试的人的具体情况,包括性格、行为习惯、成长和教育经历、曾经做过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在整件事情中处于什么位置(关系网络中的位置)等等。后面的章节内容会让你确信,不同的人说谎的方式是不同的。
三是测试环境 。这个不能翻译成英文里的WHERE。因为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实施测试的空间里,可能对被测试人产生影响的布局、光线、物品、人员等。
同一个刺激源,如果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引发不同的反应。同一个应激微表情,在不同的情境中,也会表达不同的意义。
刺激源: 真正的表情,需要由真实情绪引发。因此,想要观察到微表情,必须要使用适当的刺激引发被测试人的真实情绪。
最常见的刺激方式是提问题,其他常见的方式可以是图像或者视频的展示、声音的播放,或者告知某个消息等等,极端情况下,还可以找个人,化好妆,突然出现一下。所有能引发被测试人情绪变化的刺激方式,我们在书中统称为刺激源。
透过微表情分析真实心理,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刺激源与被测试人的微表情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 比如,对被测试人进行负面刺激(如贬低性的刺激源),被测试人几乎没有可能 [1] 出现积极情绪,如满足、高兴等。这种逻辑关系,既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被测试人的微表情反应方向,也可以在微表情性质违背逻辑关系的时候,结合情境判断谎言。这是心理测试验证真伪的重要逻辑准则。
在经历了苦涩的理论研究之后,我们终于开始研究每一种微表情的精妙之处。
微表情和标准表情一脉相承,源自它们的共同生理机制——情绪。想要掌握每一种情绪的微表情形态特征,必须从最饱满的表情开始研究,然后逐步减少脸上的某些局部形态特征,以及逐步减少肌肉运动的幅度,最后沉淀下来的,就是微表情形态特征。从惊讶开始,厌恶、愤怒、恐惧、悲伤以及笑的微表情形态特征研究,都是按照这个逻辑展开。
先从最简单的惊讶开始!
[1] 之所以说“几乎没有”,一是为了保证严谨;二是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有可能被贬低也能引起被测试人的愉悦。比如,如果被测试人要扮猪吃老虎(隐藏实力,故意让对方轻视自己),在被贬低的情况下(意料之中),可能会一瞬间流露出欺骗的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