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动物来说,如果一切正常的时候,就悠闲地该干吗干吗。但是,在感受到有什么风吹草动的时候,就会立刻通过敏锐的感觉器官,综合对声音、视觉、气味甚至空气的流动进行判断,感受身边环境可能存在的危险。它会在第一时间停下所有的动作,将头抬高(因为大部分感受器官都集中在头部),尽量用眼睛、鼻子、耳朵和身上的每一根毛发来瞬间判断大量信息:
什么情况?是不是有危险?
危险来自于什么?
它们有多少?
它们的速度有多快?
它们距离自己还有多远?
我们的群体能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需要逃跑,还是战斗?
往哪里跑可以逃生?
……
这么多的问题,需要在1秒钟以内判断出个大致结果,否则就可能失去生命。为什么反应的时间这么短暂?因为1秒钟内,全速奔跑的猎豹可以逼近35米,而整个篮球场的长度,才只有28米!所以,如果惊讶的时间太长,结果可想而知。
经过逐代的进化,人类也在积累着这种相同的本能反应。在感觉到意外刺激的时候,停下所有动作,将全部感觉器官充分激活,努力接收尽可能多的信息,用来判断自己下一步的行动。 虽然时间很短,但很重要。除了脸上的表情之外,整个身体也会进行协调配合,以保证精神的高度集中和高速运转。因为这件事情实在很不容易,在那短短的一瞬间会消耗掉神经系统的全部力量。神经系统的高度集中和消耗,会使得身体的其他运动大量减少,甚至停止。一方面是因为神经系统无暇顾及(没有命令它们动),过多的运动会增加神经系统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谋定而后动,不必要的动作可能会在变化不明的情况下给自己带来灾难。(详见《微反应》一书)
惊讶情绪产生的刺激源比较简单——当事人所关心的意外变化。
意外,是指行为人本来没有想到,包括有意识的思维没有想到,也包括无意识的主观预期中没有包括相关情况的发生。刺激源突然出现,或者突然消失,抑或从静变动,从喧嚣突然变得沉静,都可以直接被人感知到。
但是,能引发明显表情的刺激源,往往是行为人所关心的事情,因此刺激力度很大。喜从天降和飞来横祸在第一时间会引发相同的惊讶表情,随后才会分别发展为惊喜和惊恐。如果仅仅是出现了一个不会有什么影响的意外情况,比如街头的拐角处迎面走来一个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属于字面意义的“意外”),不会对当事人产生什么影响,当事人也就不会关心,不关心就不会产生惊讶情绪。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能够引发当事人惊讶情绪的刺激源,肯定是当事人关心的意外变化。
接下来,我们要开始分析惊讶的微表情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