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与“刻板印象”、“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有何区别?刻板印象必然错误或怀有恶意吗?偏见在今天以怎样的形式呈现?
偏见的界定
偏见、刻板印象、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这些术语往往相互重叠。让我们来澄清这些概念。上述的各种情况,正好都涉及了对某些群体的负面评价。这正是偏见[1]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面的预先判断。(有些偏见定义也包含了积极的预先判断,但在应用“偏见”一词时几乎都指负面倾向——或如奥尔波特在其经典著作《偏见的本质》(The Nature of Prejudice)中所界定的那样,“基于错误和顽固的概括而形成的憎恶感”。[1954,p.91])偏见让我们基于对某人所属群体的认识而不喜欢这个人。
偏见是一种态度。态度是感情、行为倾向和信念的某种独特结合物。这一结合物是态度的ABC理论:情感(感情)[affect(feelings)],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认知(信念)[cognition(beliefs)]。一个存有偏见的人,可能不喜欢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并相信那些人无知并且危险。与许多态度一样,偏见非常复杂,而且可能包含某种傲慢的情感成分,这种情感起到了使对方总是处于不利的作用。
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它可能源于情绪性的联想和行为辩解的需要,或者源自被称为刻板印象[2]的负性信念。刻板印象是一种概括。为了简化世界,我们概括出:英国人保守;美国人开朗;教授则心不在焉。下面列举了近期研究中所揭示出的广泛存在的刻板印象:
在20世纪80年代,与那些以“小姐”(Miss)或“夫人”(Mrs.)自称的女子相比,采用“女士”(Ms.)作为头衔的女子显得更为自信,志向更为远大。现在“女士”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因此刻板印象也变化了。那些保留自己姓氏的已婚女子被认为更加自信,志向更为远大。
公众舆论调查显示,欧洲人对其他欧洲国家的人具有明确的观念。他们认为德国人相对勤劳,法国人喜欢安逸享乐,英国人淡漠并且不易激动,意大利人多情,荷兰人可靠。
欧洲人还认为欧洲南部的人比欧洲北部的人更易动感情,效率比较低。甚至很多国家都存在“南方人更善于表达”这样的刻板印象。詹姆斯·潘尼贝克及其同事报告说,20个北半球国家(不包括南部的6个国家)的人们都认为同一国家的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善于表达。
熟悉的刻板印象:“所谓天堂,是一个有着美国式房屋、中国食物、英国警察、德国汽车和法国艺术的地方。所谓地狱,是一个有着日本式房屋、英国食物、德国艺术和法国汽车的地方。
——黎岳亭报告的一段轶事
这样的概括或多或少是真实的(而且并不总是负面的)。北半球靠南部的国家暴力事件发生率的确更高。有报告说,这些国家中生活在南方的人的确比北方人更善于表达。就不同性别、种族和阶层背景学生的成绩差异,老师们的刻板印象往往能真实地反映现实。正如贾西姆等人指出的那样,“刻板印象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准确的刻板印象甚至是我们所期望的。我们称其为“差异敏感性”或“多元世界中的文化觉知”。形成英国人比墨西哥人更关心准时的刻板印象,就是理解为使摩擦最小化,在每一种文化下该期望什么以及该如何行动。
当刻板印象是过度概括或明显不对的时候就会出问题。假如说美国享受福利的人大多数是非裔美国人,这一概括就有些过分,因为事实并非如此。大学生对特定的大学生联谊会成员持有不同的刻板印象(例如,更喜欢外语课而不是经济学,或更喜欢垒球而非网球),它们包含了一定的事实,但却被过分夸大了。被刻板化的群体中,个体间的差异要比想象得更大。
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歧视[3]是一种负面行为。歧视行为的根源往往在于偏见态度。但是,态度和行为常常是松散地联结在一起的。偏见性的态度并不一定滋生出敌意行为,同样,并非所有的压迫都源于偏见。种族歧视[4]和性别歧视[5]是制度上的歧视举动,即使在没有偏见意图的时候也如此。在一家全部为白人的公司里,假如面试招聘确实排除了潜在的非白人雇员,那么,即使雇主并无歧视之意,但这种举动也可以称为种族歧视。
种族偏见
普天之下,每个种族都是居于少数的。例如,非西班牙裔的白人仅占全世界人口的1/5,不到半个世纪之后,该比例将会变成1/8。由于过去两个世纪里的迁徙和移民,世界各民族现在互相融合,有时彼此敌对,有时又友好相处。
对一位分子生物学家而言,肤色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体特征,它受种族之间微小的基因差异所控制。而且,自然界并不按纯粹界定的类别来区分种族。是我们人类而非自然界,将泰格·伍兹标定为“非裔美国人”(他的祖先是25%的非洲人),或“亚裔美国人”(他也是25%的泰国人和25%的中国人),或者甚至是土著美国人或荷兰人(各有1/8的血统)。
“我是一个高黑印亚人。”泰格·伍兹,1997(描述他的高加索、黑人、印度人以及亚洲人血统。)
多数人看到其他人身上的偏见。在1997年盖洛普的一项调查中,美国白人估计他们的同伴中有44%的人偏见很深(在10点量表上得分为5,甚至更高)。有多少人给自己也打高分呢?只有14%。
种族偏见正在消失吗
一方面是感受到无所不在的顽固偏见,另一方面是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偏见,到底哪种认识正确?种族偏见正在成为历史吗?
种族态度可以非常迅速地发生改变。1942年,大部分美国人赞同“应该在公共汽车和电车上为黑人设置隔离区”。事到如今,这样的问题会显得稀奇古怪,因为如此明目张胆的偏见差不多已经销声匿迹了。1942年,不到1/3的白人(南部只有1/50)支持学校合并;到1980年,支持学校合并的占到90%。自1942年以来的岁月是多么的短暂,即使自实施奴隶制的日子开始算,经历的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因此,这种变化确实是天翻地覆的。加拿大也是如此,近几十年来人们对于种族多样性及各种移民群体的接受程度都有所提高。
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对非洲裔美国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虽然在40年代,许多人都怀有反黑人的偏见。美国最高法院在1954年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宣布隔离学校违背宪法。法院当时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当非洲裔美国儿童有机会在黑人玩偶和白人玩偶之间做出选择时,多数人选择的是白人玩偶。在20世纪50~70年代所进行的研究中,黑人儿童喜欢黑人玩偶的可能性一直在增加。同时,成年黑人开始认为在诸如智力、懒惰和可靠等特质方面,黑人与白人非常相似。
埃米塔·埃齐奥尼指出,不同种族的人们具有很多相同的态度和志向。每10名黑人和白人当中,有9人以上表示他们愿意投黑人总统竞选者的票。两个群体中,10人有8人以上都赞同“高中毕业的学生必须了解将美国人民联系在一起的共同历史和思想”。两个群体中大约有类似比例的人追求“公正对待所有人,毫无偏见或歧视”。两组人当中都有约三分之二的人认为道德和伦理标准在下降。埃齐奥尼指出,正是这些共同的想法,才使得美国和西方大多数民主国家避免了种族部落制的伤害,导致科索沃和卢旺达分裂的正是种族部落制。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就此得出结论,种族偏见已经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国家里消失了呢?2002年一年当中,在有记录的仇视犯罪案件里,7314名犯罪者显然仍持有偏见。如图1所示,极少数白人还存有偏见,不愿意投黑人总统候选人的票。这有助于解释为何有半数美国黑人认为在近30天里遭遇过歧视——10次有3次是在购物时遇到,2次是在外出就餐或工作时遇到。
在种族之间亲密接触的问题上,仍然能够检测出偏见。同“与黑人一块乘坐公交车可能会令我感到不适”这个问题相比,“与黑人在公共场合跳舞我可能会感到不适”能在白人身上检测出更多的种族体验。许多人欢迎不同的人做自己的同事或同学,但他们仍然在自己的种族之内与人交往、约会以及结婚。这有助于解释在一项针对390所学院和大学的大学生所做的调查中,为什么会有53%的非裔美国大学生感到被排除在社会活动之外。这种多数—少数的关系不仅仅停留于种族问题上。在NBA的篮球队中,少数派球员(在这里是白人)有着被隔离于队伍社交圈之外的类似感受。
图1 1958~2003年美国白人种族态度的变迁
最亲密的社交领域中出现最大的偏见,这种现象似乎十分普遍。在印度,接受世袭等级制度的人,通常会允许某个来自底层阶级的人到他们家里来,但却不会考虑与这种人结婚。在美国一项全国性调查中,75%的人表示他们愿意“在同性恋者开的商店购物”,但只有39%的人愿意“找同性恋医生看病”。
尽管在社会亲密接触中偏见消失得最慢,但种族之间的婚姻在多数国家中都有所增多——例如,美国跨种族夫妇的数量在1980年和2000年间翻了2倍多。
偏见的微妙形式
在佩戴上假定的谎言探测器后,当白人大学生表明他们的种族态度,并且男士们表明他们对女性权利的同情时,他们承认持有偏见。其他实验评估的则是人们对于白人和黑人的行为。白人对于任何需要帮助的人都是同样乐于提供帮助的,除非需要帮助的人太不相干(比如说,有一位打错电话的人,明显带有黑人口音,要求转达一个消息)。同样,当要求人们采用电击来“教授”某个任务时,白人给黑人的电击并不比给白人的多——除非他们被激怒了,或对方无法报复,或者不知道是谁干的。
因此,偏见态度或歧视行为一旦能隐身于某些其他动机之后,便可能浮现出来。在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及荷兰,微妙的偏见(夸大种族差异、对少数民族移民不那么尊重和有好感,以臆测的非种族理由拒绝他们)正在替代公开的偏见。一些研究者把这种微妙的偏见称为“现代种族歧视”或“文化种族歧视”。现代偏见通常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在我们对那些熟悉、相似以及感觉舒适的事物的偏好上。
在笔答问卷中,珍妮特·斯温和她的合作者发现与微妙(“现代”)的种族歧视并存的还有微妙(“现代”)的性别歧视。两种形式的歧视都表现为否认歧视、反对努力增进平等(例如,“黑人在争取平等权益方面要求太多了”)。
我们还能觉察到行为层面的偏见。由伊恩·艾尔斯领导的研究小组做的正是这类研究。小组成员走访了芝加哥地区90多家汽车销售商,采用统一的策略讨价还价,就销售商的一款成本价约为11000美元的新车,询问最便宜的售价。给白人男性的最终售价平均为11362美元;给白人女性的平均售价为11504美元;给黑人男性的平均售价为11783美元;给黑人女性的平均售价为12237美元。为了检验劳动力市场可能存在的歧视现象,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针对1300份不同的招聘广告发送了5000份简历,随机分配的白人姓名(如Emily、Greg)的应聘者,每发送10份简历收到一个回复,而那些取了黑人姓名(如Lakisha、Jamal)的应聘者,每送出去15份简历才收到一个回复。
现代偏见甚至表现为种族敏感性,它导致人们对被隔离的少数种族人士反应过度——包括对他们的成功赞扬过度,对他们的过失批评过度。它同时也表现为某种怜悯姿态。例如,肯特·哈伯将一篇写得很糟糕的文章给斯坦福大学的白人大学生,请他们进行评价。相对于被引导认为作者是白人的情形而言,当大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黑人时,评定的分数相对较高,他们很少发表严厉的批评。这些评定者,或许是为了避免表现出偏见,他们采用不那么严厉的标准,对黑人作者更宽容。哈伯指出,这种“赞扬过度和批评不足”,可能会阻碍少数种族学生取得好成就。
多维达、卡韦凯姆和盖特纳让白人大学生与白人或黑人同伴交流互动。他们发现,大学生在种族量表上的反应,能够预测他们在互动时言语当中的种族偏见。但是,他们对黑人的自动情绪反应能预测他们的非言语行为。
自动偏见
这类现代偏见再次说明了我们的“双重态度”系统。针对同一对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外显(意识)和内隐(自动)态度。因此,对于那些我们目前表示尊重和欣赏的人,我们可能还保留源自孩提时代习惯性的、自动的恐惧或者厌恶。尽管外显态度可以随教育而发生巨大的变化,内隐态度则挥之不去,除非我们通过练习而形成新的习惯。
许多(人)曾向我坦白……尽管在他们心里从未感觉对黑人有偏见,但当他们与一个黑人握手时仍会感到别扭。这些感觉从他们孩提时代在他们家庭当中学会起,一直沿袭了下来。
——社会心理学家 托马斯·佩蒂格鲁
耶鲁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华盛顿大学和纽约大学的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确认了自动刻板化和偏见的现象。这些研究通过快速闪现词语或面孔来“启动”(自动激活)有关某类种族、性别或年龄群体的刻板印象。参与者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他们被激活的偏见可能随后会引起他们行为的偏差。例如,针对令人厌恶的主试要求,人们如果受到与非裔美国人有关的图像启动,他们对主试烦人的要求可能会产生更加具有敌意的反应。在安东尼·格林沃尔德和他的同事所做的巧妙实验中,当结合黑人面孔而非白人面孔的时候,10名白人中有9人要用更长的时间来认定愉快的单词(例如“和平”和“天堂”)是“好的”。你会注意到,参与者一般几乎没有明确表示出偏见,只有无意识、非故意的反应。不仅如此,休根伯格和博登豪森报告说,这种内隐偏见表现得越强烈的人,越容易从黑人面孔中感知出愤怒(见图2)。
科雷尔及其同事、格林沃尔德及其同事在他们各自的实验中,邀请人们快速按按钮,“射击”或者“不射击”那些在屏幕上突然出现的人,这些人或者手握枪械,或者手持诸如闪光灯或瓶子之类的无害物品。参与者(其中一个研究中既有黑人也有白人)更容易误击黑人目标。在一个相关的系列研究当中,佩恩、贾德及其同事都发现,当用黑人而非白人面孔启动时,人们想到的是枪:他们更快辨认出枪或更多地将扳手之类的工具误认为是枪。这些研究有助于解释为什么阿马都·戴罗(纽约市的一名黑人移民)被警察开枪射击了41次,就因为他将钱包从后面口袋中拿出来。
自动偏见:当乔舒亚·科雷尔和他的同事邀请人们对手持枪或无害物体的人迅速做出反应时,发现种族会影响人们的知觉和反应。
图2 面孔偏见
愤怒到哪里就不见了?休根伯格和博登豪森向大学生展示一系列从愤怒到快乐的面孔变体。与白人面孔相比,那些(在内隐种族态度测验中)根据得分被认定为最有偏见的人,他们在模棱两可的黑人面孔系列中更容易看到愤怒。
格林沃尔德和舒指出,即使是那些研究偏见的社会科学家似乎也容易有偏见。他们选定了一些非犹太人姓名和犹太人姓名,分析这些人的社会科学文章引文中的偏见。他们分析了近30000条引文,其中包括17000条关于偏见研究的引文,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结果:与犹太裔作者相比,非犹太裔作者引用非犹太裔姓名的概率要高出40%。(格林沃尔德和舒不能确定是否犹太裔作者过度引用他们的犹太裔同行的文章,还是非犹太裔作者过度引用非犹太裔同行的文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性别偏见
对女性的偏见有多普遍?这里我们关注性别刻板印象——人们有关女性和男性言行举止的信念。规范带有约定性质,而刻板印象则是描述性的。
性别刻板印象
从有关刻板印象的研究中,有两个结论是毫无疑义的:存在很强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且正如常常发生的那样,刻板化群体的成员也接受这种刻板印象。男性和女性会一致认为你可以根据书的性感封面来判断一本书。在一项调查中,杰克曼和森特发现性别刻板印象要比种族刻板印象更强。例如,认为两性同样“易动感情”的男性只有22%。剩余的78%的男性中,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易动感情的人数远远多于认为男性更易动感情的人数,其比例是15∶1。那么女性如何看这个问题呢?她们的答案是一样的,差异不超过1个百分点。
男子所有的追求同样也是女子的追求,在所有人之中,女子只是较弱小的男子。
——柏拉图,《理想国》
再来看看波特、盖斯和沃尔斯德的一项研究。他们向学生展示一些照片,上面是“一组研究生,他们作为一个研究项目团队而一起工作”(图3)。随后他们让学生做一个“第一印象”测试,要求他们猜测其中谁对小组的贡献最大。除了位于桌子首席的那位女士之外,图3中的每位男士被选为领导者的次数比3位女士的总和还多!这种视男性为领导的刻板印象不仅真实地存在于女性和男性当中,同时也存在于女权主义者和非女权主义者当中。最近的研究表明,如果由女性来实施领导行为,那么她们相对就不被人们看好。斩钉截铁的风格,在女性身上就不如在男性身上显得那么适宜(这使得女性更难成为领导者或者取得成功)。性别刻板印象有多普遍?非常普遍。
图3 在这些人当中,你猜测哪一位对小组的贡献最大?大学生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他们通常猜测为两位男士当中的一位,尽管那些看到由同一性别构成的小组图片的人多数会猜测坐在桌子首席的人。
要记住,刻板印象是有关一群人的概括,它们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或者过度概括而偏离了事实的核心。(它们也可能带有自我实现的性质。)普通男性和普通女性之间在社会联系、共情、社会权力、攻击性和性爱主动性(然而并不包括智力)等方面确实存在某些差异。那么据此我们能否得出性别刻板印象准确的结论呢?刻板印象有时会夸大差异,但据珍妮特·斯温的观察,并非总是如此。她发现宾州州立大学的学生有关男性和女性在不安分性、非言语敏感性、攻击性等方面的刻板印象有其合理性,比较接近于真实的性别差异。而且,这些刻板印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综合考察了27个国家的数据之后,约翰·威廉斯和他的同事发现每个地方的人都认为女性更易相处,而男性则更开朗。性别刻板印象的持续性和普遍性,使得一些进化心理学家相信性别刻板印象反映了天生、稳定的本质特性。
刻板印象(信念)并不是偏见(态度)。刻板印象可能为偏见提供支持。不过,抛开偏见而言,人们可能会赞同男性和女性“虽有差异但彼此平等”。让我们就此来看看研究者如何探讨性别偏见。
性别态度
根据人们对调查研究者的陈述,针对女性的态度与人们的种族态度一样,变化得非常快。1937年的时候,对于一名获得政党提名作为总统候选人的合格女性,1/3的美国人声称他们愿意投票支持;到2003年,声称愿意投票的人有87%。1967年,56%的美国大学一年级学生赞同“已婚女性的活动最好限定在家庭中”;到2002年,赞同该观点的人只有22%。
女性的优秀主要是因为她们(被认为)如此友好。(男性)被认为在主体特点(才干、支配性)上优于女性,这些主体特点被视为是男性在有偿工作,尤其是在男性主宰的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艾丽斯·伊格利
伊格利和她的同事、哈多克和赞纳也报告说,人们可能会以发自肺腑的负面情绪来对待某些群体,但他们不会这样来对待女性。大部分人更喜欢女性而非男性。他们感觉女性更善解人意、和蔼、乐于助人。因此,一种好的刻板印象导致了一种好的态度,伊格利为这种好的刻板印象起名为“女性优秀效应”。
性别偏见微妙的表达
不过,性别态度往往是好恶相伴的,这是格利克、菲斯克和他们的同事报道的结论,他们调查了19个国家的15000人。他们常常将一种仁慈的性别偏见(女性的道德敏感性更高)和敌意的性别偏见(一旦男性作出承诺,那么她就会牢牢束缚他)混合在一起。
对于那些受性别偏见困扰的人来说,好消息也不少。一项曾被广为宣传的有关女性偏见的研究发现,来自1968年戈德堡所做的一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戈德堡给康涅狄格学院的女学生一些短小的文章,要求她们评定每篇文章的价值。有时一篇文章署名为男性作者(例如,John T.McKay),有时则署名为女性作者(例如,Joan T.McKay)。总体上看,当文章署名为女性时,所获得的评分比署名为男性时要低。压迫的历史印迹——自我贬低——清晰地浮现出来:女性对女性存在偏见。
由于急于展示存在性别偏见的微妙现实,我采用了戈德堡的材料,利用我的学生作为被试,重复了他的实验。学生们(女性和男性)并未表现出诸如贬低女性工作的倾向。因此,斯温、博格达、马鲁亚玛和我查阅了文献,与调查者联系,尽可能地了解有关评价男女工作的性别偏见研究。出乎我们的意料,针对男性工作与针对女性工作的偶然偏见一样多。但是,在涉及将近20000人的104项研究中,最普遍的结论是“没有差别”。在大多数的比较中,某项工作是由男性还是女性来承担,不影响对该项工作的评价。艾丽斯·伊格利总结了其他有关评价男性和女性作为领导、教授及其他身份的工作的研究,她说:“实验并没有证实存在贬低女性工作的任何总体趋势。”
性别偏见在西方国家是否正在迅速消失?女权运动是否已经即将完成其使命?与种族偏见一样,公开的、堂而皇之的性别偏见已然消亡了,但微妙的偏见依然存在。例如,采用假测谎仪便可揭露偏见。那些相信实验者可以通过一个敏锐的测谎仪来了解自己的真实态度的人,对女性权利的同情就表现得少一些。
在西方国家以外,性别歧视的情况更严重:
世界上未上学的儿童当中有2/3是女孩。
沙特阿拉伯禁止妇女驾驶车辆。
就全世界而言,人们倾向于生男孩。1941年,美国有38%的怀孕父母说他们如果只养一个孩子的话,他们喜欢要男孩;24%的人喜欢要女孩;23%的人说他们无所谓。到2003年,答案几乎没有变化,依然是38%的人喜欢要男孩。随着人们广泛采用超声技术来检测胎儿的性别,以及越来越多的堕胎可行性,这些偏好正在影响男孩和女孩的比例。2000年中国人口统计表明,新生儿当中每出生100名女婴,就会出生119名男婴。2001年印度人口统计报告指出,旁遮普省每出生100名新生女婴就会出生126名男婴。最终结果就是数以千万计的“失踪女性”。
总的来说,对有色人种和女性的公然偏见已远不如40年前那样普遍。对于同性恋者的偏见也同样如此。然而,采用对微妙偏见敏感的技术手段依然能检测到广泛存在的偏见。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性别歧视简直是致命的。因此,我们必须仔细而深入地考察偏见的社会、情感和认知根源。
小结
刻板印象是有关其他群体的信念,它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或者过度概括,但是它是基于事实核心的。偏见是一种预断性的负面态度。歧视是不合理的负面行为。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指个体的偏见态度,或者歧视行为,或者压制性的制度实践(即使并非有意带有偏见)。
刻板化的信念、偏见性的态度和歧视性的行为长期以来一直在危害着人类的生存。根据过去40年美国人对调查者的陈述来判断,他们对黑人和女性的偏见已经骤然减少。然而,微妙的调查问题、评估人们态度和行为的间接方法,依然能揭示强烈的性别刻板印象和相当程度的经过伪装的种族和性别偏见。偏见虽然不再那么明显,但它依然潜藏着。
[1]偏见(prejudice):对一个群体及其成员的负面的预先判断。
[2]刻板印象(stereotype):关于某一类人的个人特征的观念。刻板印象有时过于概括化,甚至是错误的,并且抵制新的信息。比如,人们一般认为男性是阳刚的、独立的,而女性是温柔的、脆弱的。
[3]歧视(discrimination):对一个群体或其成员不合理的负面行为。
[4]种族歧视(racism):一个人对某个种族个体的偏见性态度和歧视性行为,或贬低某个种族个体的制度实践(甚至不是由偏见所驱动的)。
[5]性别歧视(sexism):一个人对某个性别个体的偏见性态度和歧视性行为,或贬低某个性别个体的制度实践(甚至不是由偏见所驱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