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方哲学十五讲 » 西方哲学十五讲全文在线阅读

一 伊壁鸠鲁主义

关灯直达底部

伊壁鸠鲁(Epikourus,公元前342—公元前270)生于雅典,到过萨摩斯等地,在那里熟悉了德谟克利特的著作,18岁返回雅典求学,大约36岁时创办了自己的学校,人称“花园”。此后他一直在学校里从事学术工作,终年72岁。伊壁鸠鲁一生撰写的著作据说多达三百多卷,现在仅存残篇和三封书信。

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研究真理标准的准则学;研究自然及其生灭的物理学;研究人生及其目的的伦理学。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安宁,享受人生的幸福,就必须认识宇宙自然的本性。因而在他的哲学中,准则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则是目的。

伊壁鸠鲁伦理思想的基础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小苏格拉底学派中昔兰尼学派的快乐主义。根据原子论,宇宙是无数的物质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没有目的性的东西、神的智慧或努斯(理性)起作用,宇宙就是一个机械论的物质的自然宇宙,人与其他自然物一样,也是原子相互作用的产物,他因原子之间的结合而存在,亦因原子之间的分离而消失,无论产生和消失,都是自然而然的。在伊壁鸠鲁看来,在人们活着的时候,让他不为对现世与来世的迷信所产生的恐惧所困扰,让他尽情享受生命中转瞬即逝的时光,让他设法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尽可能得到最大的快乐,就是哲学的任务。

准则学是伊壁鸠鲁哲学的导论或入门,它研究的是真理的标准以及获得认识的途径。

伊壁鸠鲁认为,判定真理的标准有三类,即感觉、预见和情感。感觉是绝对真实的,“没有什么东西能驳倒感觉。一个感觉不能驳倒另一个同类的感觉,因为它们的有效性相等;一个感觉不能驳倒另一个异类的感觉,因为二者所判别的对象是不一样的。理性也不能驳倒它们,因为理性是完全来自感觉的”(注3:《古希腊哲学》,第621—622页。)。感觉的真实性保证了我们的理性的真实性。“预见是一种储藏于心灵中的把握、真实的意见、观念或普遍思想”,它是对外在东西的回忆。例如,这种东西是一个人,因而一旦听到“人”这个词,我们就会由此预见而想起他的形状。如果我们不先通过预见获悉事物的形状,就不能命名事物。情感是内在的感觉,有快乐和痛苦两种状态。“它们存在于每个生物中,一个与生物相宜,另一个则与之敌对。选择什么和避免什么是通过它们决定的。”(注4:《古希腊哲学》,第622页。)

我们之所以通过感觉、预见和快乐与痛苦的情感来判断真理,是因为它们源于自然的本性。

在自然观上,伊壁鸠鲁接受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所以,他虽然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是反对神统治和安排世上一切的观念,而是认为神存在于世界之外,与我们毫无关系。他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做出了以下三点重要的修正和发展:

第一,原子形状有限。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形状方面的差别是无限的,大到无穷,小到无限,这就与“原子是看不见、不可分的东西”这一基本前提自相矛盾了。所以原子形状的差别不是绝对无限的,只是数不清而已。

第二,原子有重量。德谟克利特没有提到原子有重量的特性,伊壁鸠鲁则明确主张原子有重量的区别,以便更合理地解释原子运动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说,重量乃是使原子在虚空中运动起来的原因。

第三,原子有偏斜运动。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原子的直线下落运动,这种“原子雨”不仅否定了偶然性,而且难以说明原子如何相互碰撞而形成万物。伊壁鸠鲁则承认原子除了直线运动而外也可以有“离开正路”的偏斜运动,从而说明了原子相互碰撞进从而形成万物的原因。

在伊壁鸠鲁看来,物理学对自然的研究是为伦理学服务的,因为只有了解了自然万物的本性,才能具有科学的知识,只有具备了科学的知识,才能真正消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享受无疵的快乐。

伦理学是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和目的。“我们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我们认为它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我们从它出发开始有各种抉择和避免,我们的目的是要获得它。”但是,“当我们说快乐是终极的目标时,并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之乐,就像某些由于无知、偏见或蓄意曲解我们意见的人所认为的那样,我们认为,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构成快乐生活的不是无休止的狂欢、美色、鱼肉及其他餐桌上的佳肴,而是清晰的推理、寻求选择和避免的原因、排除那些使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注5:《古希腊哲学》,第640页。)。显然,最使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是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感。不过神虽然存在,但他们生活在我们的世界之外,在各个世界之间,因而不会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干预世人的生活,因而不必恐惧。至于死亡,更与我们毫不相干。因为“我们活着时,死亡尚未来临;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了”(注6:《古希腊哲学》,第638页。)。所以,有智慧的人既不应厌恶生成,也不应恐惧死亡。

伊壁鸠鲁的思想的确有不够深刻的缺陷,但是并不像人们长期误解的那样鼓吹单纯追求感官的快乐和欲望的满足。虽然他认为如果有人觉得感觉欲望可以给他带来最大的幸福,他尽可以去追求感觉欲望的满足,但是他还是强调精神上的快乐要高于感官的快乐。不仅如此,他并不主张我们完全受感觉欲望的支配,而是认为有一些事情取决于我们的意志自由,所以人是负有道德责任的。

与伊壁鸠鲁主义针锋相对的是斯多亚学派,虽然它们都主张按照自然的本性生活,但是对自然的本性的理解却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