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父亲的失乐园 » 父亲的失乐园全文在线阅读

12 与天使说话 Speaking with Angels

关灯直达底部

在卢旺迪兹(Ruwandiz)以北以及摩苏尔旗(liwa)(1)境内大部分地区,裤子采用宽松的直筒型垂坠式设计,有时底部略呈喇叭状。霍格(choghe)和拉尼克(rhanik)几乎毫无例外是以当地出产的布祖午(buzuw)面料制作,过去质量最高的布祖午都是由札胡的犹太人和亚美尼亚人编织而成,无论设计、色泽或纹路都变化多端,引人入胜。

——C.J.埃德蒙兹(C.J.Edmonds),《库尔德人、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伊拉克东北部的政治、旅行与研究,1919—1925》(Kurds,Turks and Arabs:Politics,Travel and Research in North-Eastern Iraq,1919-1925)

某些早上,当约拿的祖父埃弗拉伊姆看着散置在店铺中的染缸、水桶、磅秤和染料瓶时,他不禁心想,这是不是上帝在试炼他?他是全札胡唯一的“萨巴嘎”——染布师傅,而上帝似乎不愿意让他休息。店门一开,妇女们就抱着一卷卷纱线来报到。穿着夏禄沙皮克萨的男人接二连三走进店里,抱怨阳光、雨水、汗水什么的,没两下就把他保证永不褪色的衣服弄得颜色黯淡。裁缝师则是拉着一大车的棉料和毛料来找他染色,而且毫不留情地讨价还价。

这些已经够让他头痛了,但接下来的工作更是麻烦。他必须为原色布料秤重,在装了肥皂水的大缸里洗掉油脂,接着用从河里挑来的清水洗净肥皂泡沫,再将布料静置于鞣酸溶液中进行热水浴。鞣酸是从漆树叶或五倍子萃取而得,布料经过一夜浸泡后,纤维就会与染料形成非常紧密的连接。

大部分的来客是小生意人或农民,他们需要的是色泽鲜明的靛青色或黑色外套,前者是为了在假日或婚礼时盛装穿着,后者则是日常生活所穿。这些日子以来,一些比较有钱的客人开始要求他染出颜色亮丽、富于变化且不会褪色的衣物。过去染布师傅需要的材料只是桑葚、洋葱皮、山胡桃壳、石榴皮、桃叶、姜黄根那么几样;只要以精确比例用心调配,就能创造出从土耳其红到提尔紫等种类繁多的纯植物性染彩,让布料展现变化多端的细致色泽。札胡的商人到巴格达做生意时看到当地人穿着更加鲜艳亮丽的衣服,只可惜那些颜色不是在上帝创造的大自然中能找到的。于是埃弗拉伊姆向他在摩苏尔的生意伙伴讨教,他们告诉他德国的大染料工厂有办法制造各种彩度最饱满、最不容易褪色的染料。他们让他看了一些样品,瓶身上标示的苯胺、联苯胺、茜素等一大堆名词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耸耸肩,当下决定砸重金先订一大箱再说。“客人就要这种东西,我还能说什么!”回到札胡的铺子后他双手一扬,跟在隔壁开理发店的穆斯林朋友这么说道。

不管用的是什么材料,他总能点石成金。客人把一堆油腻腻的毛料或脏兮兮的棉料丢进他店里,埃弗拉伊姆就是有办法让它们漂漂亮亮地回到客人手中。

约拿即使只有八岁大,也已经很清楚别人怎么谈论他的祖父。女性顾客说埃弗拉伊姆为人正直,因为他坚持请她们把工钱放在他座椅旁的小边桌上;他的理由是,如果直接从女人手中拿钱,不免会产生肢体接触,这样是不恰当的。学校老师们发现他是萨巴嘎的孙子,都会对他更加尊重。

还有一次,埃弗拉伊姆巴爸在一个下雪的夜里迷了路,回家时已经冻得浑身发抖,差点儿没昏过去。札胡最富有的犹太人摩西·嘉贝透过关系从附近军营召来一位医官。这位医官的祖父是巴格达有名的拉比,写过好几本犹太学术著作。医官给埃弗拉伊姆注射了几剂药,但不收任何费用。

埃利亚胡叔叔觉得受到侮辱,他没办法接受竟有人把萨巴嘎家当成需要救济的对象。医官的说法是,“摩西·嘉贝告诉我,埃弗拉伊姆是整个城里唯一一个会读我祖父书的人。这就抵过所有医药费了!”

约拿在一旁听得一头雾水。一群大人争论不休,就只是因为他爷爷读过几本书?亚拉姆语表达“深入研读”的概念时用的词语是“lyapa blibba”,大约是等于“牢记在心”的意思。知识是典藏在记忆中、并透过口述流传,而不是书写下来或印成白纸黑字后,据以研究思辨。大多数犹太人生活中只需要用亚拉姆语与同族人交谈,加上一些简单的库尔曼吉(Kurmanji,一种库尔德语言)字词,让他们可以和札胡的穆斯林多数族群做生意就行了。如果一个人从不离开库尔德斯坦,是不需要懂阿拉伯语的,而多数人确实终其一生都不曾离开库尔德斯坦。希伯来语也几乎不必懂,只要能在上教堂时说出几个常用的字词就绰绰有余。

就算是当地的拉比,他们读的书也只够主持最基本的祈祷仪式。札胡许多伟大的说书人或贤明之士其实并不识字,他们的脑袋里装满从父辈和祖父辈听来的民族史诗,有些人甚至好几百首都能朗朗上口,但他们可能一个字都看不懂。约拿小时候对世界的认知大约也是这样,他认为读书是件麻烦事,只有在老师拿教鞭威胁时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读一点儿。库尔德人甚至有一句谚语:“小时爱读书,长大当乞丐。”可是,约拿的祖父每天晚上读书却是他有意识的选择,他是为读书而读书。更让约拿百思莫解的是,埃弗拉伊姆为了读书居然可以放弃半个晚上的睡眠时间。在约拿眼见的世界中,睡眠不是老人调解身心的最佳药方吗?读书?他祖父到底是怎么了?

然而,随着时光流转,埃弗拉伊姆仿佛开始能对孙子施展法术。“Si hzi pasid shakhina——去看上帝的面容。”母亲清晨时会边说这句话,边将约拿摇醒,催促他在上学前到会堂里跟祖父一起祈祷。她所谓“上帝的面容”是指她相信会从《妥拉》书卷中如神迹显现般散发出来的神灵光辉。可是对约拿而言,这句话只会让他想到祖父那双笑盈盈的眼睛。

约拿来到会堂参加早晨六点的祈祷时,祖父总是盘腿坐在约柜旁的老地方,身上披着厚重的长袍。他的身边堆满了书:祈祷册、《圣经》、各种卡巴拉和犹太律法相关论述,以及一本阐释真善美犹太生活的道德指南。他含糊地念着书页上的字句,有些却是书页上没有的;他有时还会抬头望向天花板,激越地喊出狂喜之情。陆续来到会堂的信众们看到埃弗拉伊姆脚边摆的灯笼和炭火篮,就知道他们那生性单纯的染布师傅又在圣堂里待了一整晚了。

每天早上,约拿就这样悄悄走近祖父,跪在他的祈祷毯一角,手上拿着祈祷册,盼望爷爷会转头对他说点儿什么,甚至给他一个微笑。但埃弗拉伊姆这时正处于某种极度狂喜的状态,要他从书页中抬起头来点个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在约拿连续一年几乎天天准时到会堂报到之后,在家里向来亲切友善、但在会堂却仿佛变了个样的埃弗拉伊姆终于在祈祷场合开口对他说话。

“Akha sabri kese——”他看了一眼会堂墙壁,接着这么对他说,“这里是我的灵魂唯一能得到安宁之处。”

“那些书里都写些什么,埃弗拉伊姆巴爸?”

“都是一些贤者的话,一些远比我更贤明的人,”埃弗拉伊姆回答,“可是你现在不必烦恼这些。最重要的是要信赖上帝,每天虔诚祈祷。只要你能做到,你就能比你的朋友们更长寿。”

约拿心里浮现祖父读着那些书时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情景。

“知道了,埃弗拉伊姆巴爸,可是你要告诉我书上说些什么。”

“不行。你必须学着自己读。你必须自己判断你要相信的是什么,还有哪些事比较重要。”

他想了一下他上的犹太学校,想到老师要求他们不断重复《圣经》里的字句,直到那些字句完全失去意义,只剩下一些声音。

“我觉得我不会读书。”约拿说。

“来。”埃弗拉伊姆从书堆中拿出一本,封面上写着“诗篇”。“约拿,你想知道贤者说了些什么是吧?他们说,如果你每天把这本书从头读到尾,上帝就会为你在伊甸园里保留一个位置。”

在这种时候,约拿总忍不住心想祖父的脑筋是不是有点儿不正常。埃弗拉伊姆说过一些镇上没人敢说的话。他曾经宣称自己参加过天使主持的午夜祈祷式,而且那些天使口中不断吐出一些札胡实际居民的形体。他还宣称一个长得跟夏玛许(shamash,犹太会堂管理者)一模一样的鬼魂曾在黎明前进到圣堂里拍他的后脑袋,他转身回了一拳,把鬼魂打得飞天撞地。他为自己塑造出某种密宗信徒的形象,把许多札胡居民唬得一愣一愣的,但约拿知道有些小朋友另有不同的观感。他亲眼看过几个同班同学在黎明时分从会堂窗口朝里面窥探,每次看到老埃弗拉伊姆又开始和天使拉斐尔(Raphael)、先知以利亚(Elijah)或某个其他神灵说话,他们就会一阵窃笑。

尽管如此,埃弗拉伊姆那种怪异的行径某方面还是让约拿这个小孙子非常着迷。在一个受传统禁锢的封闭社会中,这个天性单纯、自己学会读书的人辟出了一条蹊径。他是个学者型劳动者,一个密宗染布师傅,一个无名小卒兼大人物。埃弗拉伊姆·贝赫·萨巴嘎发明了一种新的社会地位,他受尊敬的原因不在于拥有多大的土地、收入多高,而在知识有多深刻,信仰有多坚实。

那天晚上,约拿偷偷打开祖父做了许多折角记号的《诗篇书》,一手拿着书,另一手提着小灯笼走到睡毯上。线条工整的希伯来文字看起来奇异而晦涩,但他慢慢念了起来,发出一些字的声音,猜测它们的意义。好不容易读到第四个诗篇——“哦,人类的子民啊,你们还要坚持将我的荣耀化为羞耻,还要坚持爱慕虚荣吗?”一阵浓浓的睡意袭来。那晚,约拿在他的梦里站在守护着札胡的高耸山峦中,看到缩小版的自己正在开满金黄色向日葵的原野中奔驰。那就是伊甸园。

忽然间,场景开始变了样。花朵枯萎了,他和祖父独自站在会堂里。灿烂的阳光透过高窗照了进来,埃弗拉伊姆维持着双腿交叉的姿势,朝光芒飘了过去。

“等等我!”约拿叫道,但是他的祖父已经无影无踪了。

————————————————————

(1) Liwa一字在阿拉伯语中为“旗帜”之意,也是奥斯曼帝国体系中的行政区划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