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志得意满的日本关东军及伪满部队如今弃械投降。林彪率领十万名八路军紧跟着苏联部队拥入东北。除了大城市之外,中共迅速在各地接管地方行政,扫除伪满傀儡部队,占取由苏军掳获的日军武器。魏德迈将军认为,国民政府实力不足以同时接收东北,又在华北重建权力,他建议蒋介石提出东北暂时交与中、美、英、法、苏五强共管的方案。蒋介石立予峻拒。
国共斗争的动态关系,加上国民党内持续角力,使蒋介石实质上没有选择,必须峻拒魏德迈此一建议。广袤的东北有五千万人,与苏联毗邻,又蕴藏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及矿产资源,中、日之所以爆发战争,可以溯源至日本侵占东北,国民政府若不能在东北宣示恢复治权,就是积弱不振的表征。靠拢到国民政府旗帜下对日抗战的东北军,势必因此不再支持蒋介石。而且,国家统一的问题乃是最关键的重要因素。自从1911年以来,不论是国民党、共产党或民主人士,统一是全体中国民族主义者的首要目标。接受魏德迈建议的方案,就代表蒋介石默认中国分裂。他不但基于历史因素考量有所戒惧,也因为此举势必使他丧失领导人地位。 [1]
况且,蒋介石相信他可以在东北胜过共产党。蒋介石在他的头号苏联事务顾问蒋经国的鼓励下,认为借退让及展现实力的综合运用,可以取得苏联的合作。蒋氏父子估计,斯大林有理由遵守承诺。苏联现在是全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声望达于鼎盛。但是苏联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秩序、重建严重残破的国家,并且必须发展核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优势。因此,在东北这类关键地区采取合作政策,应该符合其利益。针对中国这块土地,苏联首要的短期目标是促使美军撤离,这也需要苏联做出合理的善意表示。
两蒋认为对莫斯科的外交交涉有可能成功,但是他们父子俩也相信,这项策略必须有强劲的军事力量做后盾。美国军机对国民政府提供协助,载运十一万名国民党部队飞往北平、天津及华北其他城市。然而由于苏联作梗,美机无法降落,国民党军队根本进不了东北。同一时期,美国对国共双方加强压力,迫使双方找出政治解决方案。赫尔利大使飞到延安,陪着毛泽东、周恩来到重庆,进行一段相当长时间的谈判(从8月28日进行到10月11日)。毛、蒋自1926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以来即未再晤面,现在国共双方态势已有变化——苏联占领东北,中共部队(不再是“军阀”)则占据华北及长城以北的乡村地区。
蒋经国也列席国共重庆会谈,与毛泽东也有了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握手。国共双方努力摆出真心要达成避免内战协议的模样,气氛可谓正面、积极。然而,华北地区国共部队仍然不断发生军事冲突。
1945年9月4日,蒋经国奉派出任外交部东北特派员。蒋介石亦派熊式辉出任东北行辕主任,这是国民政府派到东北的最高级官员。因此,政学系领袖熊式辉再度成为蒋经国的上司。10月1日,苏联通知国民政府,苏军将在10月底开始撤离东北。12日,经国与熊式辉飞往长春;同行者还有知名的银行家、经济学家张嘉璈,他的职责是与俄国人交涉经济事务。苏军参战,打进东北,已近两个月,中共部队现在已于沈阳、长春近郊扎营。不过,蒋经国对于即将与东北红军总司令马利诺夫斯基(Rodion Y. Malinovsky)将军交涉,仍抱持乐观态度。蒋经国在和张嘉璈谈话时,强调中、苏关系对于中国之未来“十分重要”。中、苏双方在10月13日会面。魁梧、粗壮、讲话直率的马利诺夫斯基是苏联的作战英雄,在朱可夫(Zhukov)率领下捍卫斯大林格勒(编按:即今伏尔加格勒) 转败为胜的一名骁将。稍后,马利诺夫斯基率领红军,横扫中国东北。这位苏军将领表现出相当友善的态度。中方代表还没发言,他就主动保证,红军会把东北的非政府部队解除武装。经国要求马利诺夫斯基,准许国民党军队在依据雅尔塔协定已由红军占领的旅顺、大连登陆。苏方不肯,理由是大连是商港,旅顺是自由港,不宜供军队登陆。马利诺夫斯基建议蒋介石在葫芦岛登陆。美国军舰载着国民党军队,迅速开到葫芦岛,不料中共部队已经占领葫芦岛。美军特遣舰队最后把国民党军队载到长城之南上岸,根本没能进入东北。
等到要苏联履行其他承诺时,蒋经国又一再碰壁。如果他想和马利诺夫斯基或其参谋约个时间会面,苏方常常答说不晓得上级长官现在在哪里,而且往往一连多日不给个回音。经国在日记里记下:“国家无实力,不得不动心忍性也。”张嘉璈想和苏方详细磋商经济事务,也不顺利。苏方要求把东北全部工、矿企业实际上由中、苏共管。
东北战区司令官杜聿明于10月29日抵达长春。杜聿明是黄埔军校毕业生,曾随史迪威在缅甸作战;史迪威一度认为杜“不错……精通战术”,但是后来对杜观感大变。当月,五百名国民政府官员、僚属抵达长春,预备分派到各地接收地方政府。但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星期,苏联人不准这些官员离开长春。马利诺夫斯基的政治指导员,反而责备国民政府在东北各地煽动反苏活动,以致地方不靖。蒋经国答说,煽动反苏活动的是日本人或“叛徒”。然而,在同一时期,陈立夫在中国各城市策动学生举行一系列反苏示威活动。蒋委员长在经国要求下,斥责陈立夫不应该搞反苏活动。
马利诺夫斯基终于允许国民政府官员接管各地地方政府,经国请求借汽车、飞机输送这些人出发接收,马利诺夫斯基又拒绝所请。事实上,国民党政府官员依然困在长春,动弹不得。马利诺夫斯基又照会经国,国民党军队只能在苏军撤退的四天之前,由空运送到驻地,可是苏军何时撤退则是遥遥无期。这位苏军指挥官再度指控,有数千名国民党秘密人员破坏苏方设施。当蒋经国问起日军投降后其武器的去向时,马利诺夫斯基却说这些武器统统运回苏联去了。
11月9日,马利诺夫斯基告诉蒋经国,奉莫斯科当局命令,要把所有的邮政、电信设施及剩余武器交给国民政府。可是,三天之后,林彪两千名部队已开进长春市。然而,经国依然极力主张忍耐为重。在这方面,他与熊式辉观点日益分歧。经国认为熊是个“老官僚”,反苏态度“肤浅”,缺乏“战略见识”。譬如,尽管苏方反对,熊依然希望派遣文职人员出外招募、组织地方部队。经国认为,若是这么做,必然后患无穷。
经国继续要求同僚,必须尽最大努力对苏联忍让,以阻止中共在乡间稳固控制力量。可是,11月7日,共产党的军队却把经国和数百名国民政府官员,包围在长春的南满铁路会社大楼里。几天后,马利诺夫斯基通知杜聿明,苏联将分三阶段撤出东北;他说,12月25日以后,除了俄国人控制的旅顺、大连之外,国民党军队可以在任何地区自由登陆。
大约与此同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照会蒋介石,他希望派遣马歇尔(George C. Marshall)将军来华,调停国共争端。陈立夫对蒋提出警告,认为马歇尔露面将会引起和苏联的问题——而且,一旦马歇尔调处失败,恐会怪罪国民政府。陈立夫建议,最好是跟苏联讨论国、共问题。蒋经国同意这个做法。
根据这个方向,蒋介石致函斯大林(时间可能是11月初),建议双方会商解决危机。11月13日,经国接到父亲手谕,得知政府决定撤回东北行辕。蒋氏建议:“让我们等一两天,瞧瞧苏联的反应如何。如果仍有希望挽回局势,我们就可以表现出,我们的确并不希望在东北建立军事力量,我们也不希望挑激任何人。我们可以借普选,来建立地方政治组织。经济上,我们可以和苏联合作。”蒋介石给经国这道手谕,最令人关注、不解的一点就是,暗示在某种条件下,国民政府可以不在东北寻求建立军事力量,也会同意与苏联在东北广泛实施实质经济合作。这样的文字很可能是由经国起草,它似乎暗示许多可能性,包括国共部队撤出整个或部分东北,让苏联军队留驻这些地区。同时,中、苏可在东北全面经济合作,并举行地方选举。
同时,重庆当局照会苏联大使馆,由于中共部队在长春的干扰、威胁行动,国民政府别无办法,只好退出长春,并警告苏联必须为此结果负责。除了蒋经国、张嘉璈等少数人员留下,国民政府派到东北的文职人员在11月17日退回北平,国民党军队军事总部也移驻山海关。
苏联的交涉态度突然一变。11月21日,马利诺夫斯基告诉蒋经国,他对国民政府退出关外殊觉遗憾,又声称他并不晓得中共部队曾包围国民政府官员总部。接下来,俄国人以貌似认真的态度开始谈判经济问题。张嘉璈和蒋经国认为,国民政府退出长春,以及美国施压威胁,促使苏联坐下来谈判。11月底之际,杜聿明部队(包括孙立人的新一军)正沿着海岸向北推进,相信这也影响到苏方态度。大约12月初,斯大林回复蒋介石的信,提议南京派代表到莫斯科,讨论东北僵局。
张嘉璈和蒋经国主张政府不应太注意在东北可能的经济损失。在经国的坚持下,国民政府甚至没有针对苏联明目张胆掠夺东北之工厂、机器设备的行径公开争吵、抗议。蒋经国指出,被掠夺的设施大部分是日本人所造,在现实上,中国也必须“靠向苏联”。11月24日,苏方向张嘉璈提出一个方案,建议中、苏合作经营东北百分之八十的重工业。张嘉璈和蒋经国都赞成,同意苏方要求,依据这个方向达成协议。
几天后,主持东北事务的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前往重庆,与主席蒋介石、行政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长王世杰开会。宋主张,与苏联讨论未来的经济合作之前,中、苏之间的政治问题必须先解决——亦即苏联必须自东北撤军,国民政府必须有效地恢复全面控管行政、经济。王世杰也反对在这个时刻,在经济上做出重大让步。蒋介石显然支持宋、王两人的见解。他授权经国通知苏方,有关经济合作的详细讨论要在苏联撤军后才进行,但是双方可就东北经济重建开始起草合作计划。
这项建议似乎起了正面效果。马利诺夫斯基12月5日和蒋经国会面,同意了若干重点。他保证,国民党军队一个师的兵力可以安全在长春降落;也不反对另两个师经由铁路运送到沈阳。他又说,苏联正在加紧努力促使政府不承认的部队缴械。此外,他同意政府派任的县市长可以就职、任事。同一天的会议里,苏方表示,为了有秩序地移交,撤军必须推迟到1946年2月1日。
事实上,希望苏联慢点撤军是毛泽东的主意,但是蒋经国不晓得,反而相信苏军缓撤对国民政府有利,而说服蒋介石接受。 [2] 四天之后,蒋经国通知马利诺夫斯基,中国政府接受苏军延迟撤退期限。又过了几星期,蒋介石甚至批准付款给苏方,弥补它“因推迟撤军日期……而发生的费用”。苏联等则向外散布“延迟撤军是出于国民政府要求”的消息。
蒋经国和张嘉璈由于苏联态度一新,相当“欣慰”。蒋介石12月21日告诉马歇尔,俄国人“已经停止协助中共”,因此,共产党军队在和国民党军队交战时遭受重大损失,为了争取时间,他们现在才说希望政治和解。然而,蒋氏父子依然相信,国民政府非常需要展现在必要时有意愿也有能力以军事接管东北。
事实上,国民党军队已经迅速沿海岸及铁路干线向东北集结。到了12月底,国民党军队已经接收了东北绝大多数港口,只有旅顺、大连由苏联控制。马利诺夫斯基却秘密允许中共在大连兴建军火库,并从大连市及近郊征集数千人入伍。孙立人率领的新一军已进入东北中区,向中国的重要工业城市沈阳前进。
孙立人此时已声誉卓著,被公认是不玩政治的“百分之百的军人”。对日作战结束,艾森豪威尔(译按:当时是盟军欧洲战场总司令) 邀请孙立人参观欧洲战场,确立了美方推重孙氏的地位。可是,孙立人有话直说的脾气,使得他与上司杜聿明的关系并不和谐。据他一位旧部的说法,孙立人若是美国人,他的绰号大概就跟史迪威一样,也是“酸醋乔”(Vinegar Joe)。 [3]
国民党军队占领交通线和大城市之际,林彪却在乡村地区强固控制。经过四个月的广泛征兵、整编伪满傀儡部队,他把麾下人民解放军正规部队扩大,组成一支大约十五万兵力的人民自卫军。他又吸收了张学良东北军旧部两万五千名兵力。张学良的弟弟(译按:张学思) 被任命为这些部队的长官,并担任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席。相形之下,蒋介石派到东北担任重大职位者,其实全不是东北人。
蒋经国认为在争取东北民心上,比起共产党,国民党实在太逊色。1945年秋天,有一批人进谏蒋介石,准许张学良复出,负责筹组一支在地方上征兵的崭新东北军,经国几可确定是进谏者之一。可是,蒋介石不接纳,张学良依旧遭到软禁。不久,张学良、赵四小姐和卫兵就迁移到赣州城外山区的新住处——这是经国家人喜欢避暑的佛教岩洞。在这个宁静的地方,这位在东北仍有号召力的国民党将领,投闲置散、眼睁睁看着国共双方竞逐东北的接收。
蒋介石派经国到莫斯科,亲自和斯大林讨论东北问题。行前,经国接触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官员李多夫斯基(Andrei Ledovski)。这位苏联官员告诉蒋经国,他在苏联的声誉不错,跟斯大林谈话时宜直接切入重点,不要阿谀奉承斯大林。 [4] 蒋经国对李多夫斯基透露了一个重要讯息,中方在全盘解决方案中预备做一项重大让步——将来不准美国到东北做资本投资,美国在中国若享有任何经济权利,苏联一体适用,一样不少。 [5] 蒋经国在1945年圣诞节当天只身出发,前往苏联。此行在国民政府内部秘而不宣,但蒋介石通知了马歇尔。
蒋经国12月30日、1月3日两度与斯大林会谈,这个时候正是孙立人所部持续推进,马歇尔的调处也出现第一个成绩的时刻。国共双方接受马歇尔提议,宣布1月10日起全面停火,并同意按照蒋、毛10月间原则接受的方案,召开各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会议。若是斯大林预备接受中共不接管整个东北的解决方案,这些发展应该有助于经国和斯大林就东北未来前途达致协议。
可是,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呈给斯大林的汇报备忘文件中,却对这位年轻的旧布尔什维克同志,持着怀疑的评估意见:
现在,我们来看看蒋经国。蒋介石企图在美、苏之间玩手法,经国身为一位旧布尔什维克党人,也跟他父亲没有两样,企图在我们和他父亲之间玩弄,伪装他是苏联的真心朋友。经国可能甚至不惜以批评他父亲为方法。然而,蒋介石除非百分之百肯定儿子会遵循父亲的政治目标,否则绝不会派儿子来莫斯科。接近蒋介石的人士不喜欢他儿子,不仅因为过去他是左派,更因为他是政治继承人。实际上,经国非常平庸,根本比不上宋子文的老练。结论:蒋经国非常不可能被授权和我方签署任何协定。他这次到莫斯科来的目标只是谈谈,可能替蒋介石本人亲自到访先做准备。 [6]
莫洛托夫报告说,蒋经国一定会寻求斯大林针对“即将来自左翼(中共)的危险”提供“道义与政治支持”,并盼望莫斯科支持国民政府,设法让中共部队停止争占东北及华北的战事。他指出,经国会就美国未来在华角色,丢出若干让步的讯息。他提出经国已经暗示,作为整体协议的一部分,国民政府会不让美国资金进入东北,美国在其他地方享有的权利与苏联相等。莫洛托夫也判断,蒋经国一定会就苏军迟迟不退出东北提出质疑。
莫洛托夫建议斯大林反将一军,要求美军立即全部退出中国,南京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中、苏以五五对等共同经营日本原先在东北的企业。撤军问题则能拖则拖,托词苏联可能需要驻军两三年,以保护铁路线及苏联侨民。
蒋经国在会谈中的确要求斯大林介入国、共谈判,也表示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关系,可以恢复到类似1923至1924年水乳交融、携手合作的地步。蒋经国又暗示,中国可在苏联和美国之间保持中立,并放松目前与华府的关系。 [7] 他承诺,美军只要完成解除日军武装、遣送日本人回国任务,立刻统统离开中国。蒋经国很可能也重提中方附带条件的保证,也就是莫洛托夫所报告的,排除美国资金参加东北经济活动之议。甚且,他也有可能抛出父亲11月13日手谕所指称的政策路线试探苏方反应——蒋介石在手谕中告诉儿子,国民政府不寻求在东北建立军事力量。
斯大林在答复时宣称:国共应该共存,否则国民党会越来越腐化;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者侵略的工具;国民政府表面对苏联友善,实则敌视。斯大林警告说,如果这种情形持续下去,中、苏双边关系不能持久。他指控美国想以中国为工具,必要时就会牺牲中国的利益。斯大林又说他并不想干预中国内政;苏联乐意与邻国保持亲密关系,但是美军持续屯驻中国,使得局势变坏。苏联可以协助中国在东北建立重工业,在新疆开发经济,但是苏联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中国不应该允许美国有一兵一卒留在境内。
斯大林在结尾时放缓口气,告诉蒋经国,如果美军撤离中国,他会让中共与蒋委员长达成理解,并支持国民政府。经国答说,如果苏方表现出若干善意行动,他或许可以设法说服父亲同意这个条件。斯大林就建议,他和蒋委员长可以在边境某地会晤,以讨论种种议题。 [8]
蒋经国借着和斯大林会谈当中的空当,来到已经结冰的莫斯科河滨散步,这正是他和冯弗能、邓小平和张锡瑗俪影双双、徜徉散步的旧地。他转到沃尔洪卡大街十六号的旧楼,二十年前,他和一批青年朋友就在这里心怀宏伟大志,决心改造中国和世界。望着台阶,他或许看到门廊幽暗处,革命家拉狄克的幽魂悄然隐没。莫斯科的确有许多幽魂漂泊着。
蒋经国1月14日回到重庆,方良到机场迎接;然而他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向父亲报告。斯大林的提议是国民政府先把美军送出中国,然后才与苏联在东北达成协议,蒋介石听了无法接受,虽然和美方偶有龃龉,现阶段的蒋介石还没有到以依然大方慷慨的美援,换取斯大林空洞承诺的地步。
蒋经国安抚苏联、冀望争取合作的政策失败,引起国民党内强烈抨击。宋子文对这个议题一向采取“置身局外,漠不关心”的态度,外交部长王世杰则是“极端审慎”。回到长春,蒋经国发现赣南时代的旧师辅已奉派到当地担任戴笠驻东北的分身。1995年,此人在接受本书作者访谈时,否认他奉命监视经国在东北的活动。但是,小蒋的托派背景、留俄经验、亲俄声名,使得认定共产党谍影幢幢、阴谋处处的国民党人对他特别不放心。蒋介石在党内的政敌现在把对苏政策失败,怪到老先生决定让儿子独挑此一重任的决策头上。结果,经国在东北的角色突然消褪。张嘉璈指出,在1月底,中、苏之间的猜忌、不信赖与日俱增。
2月22日,CC派陈氏兄弟又在北平及其他城市策划一系列大规模反苏抗议活动。示威学生捣毁重庆中共报纸办公室,也打进苏联大使馆。蒋经国在中央干校的旧部、从赣南时期就追随他的蔡省三,计划率领干校学生参加示威活动。可是,蒋经国一听到消息,立刻指示蔡省三取消计划。
蒋经国说,这类示威抗议,对苏联、对中共都不会有重大影响,只会给政府带来麻烦。果然不出经国预料,东北的苏联军人以这些示威指称国民党在东北幕后策动反苏活动。他们表示,这些活动扰乱公共秩序,因此使得苏军不能遵守撤军的承诺。
3月初,国民政府要求全体苏军立即退出东北。这时候,马歇尔等美国官员相信,国民政府已倾向以军事全面占领东北的政策,若是遭遇到共产党军部队,预备立予歼灭。显然,中共也有同样的决心与目标。1月10日的停火协议实施不久,中共部队继续大量部署、集结到东北。到了3月中旬,林彪的部队可能已超过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十三万七千名兵力。3月27日,苏联照会国民政府外交部,苏军将在4月底以前撤出东北。
这时候,国民政府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一项决议,要求调查熊式辉和蒋经国处理东北问题的政策。熊式辉还被控在东北侵占古玩珍宝,装了一百五十大箱运回关内。这项决议要求中央把熊式辉立刻解职,并结束谈判交涉“地方化”——也就是停止蒋经国的外交部东北特派员任务。 [9] 某些代表甚至直接抨击蒋经国秘访莫斯科交涉的行动。 [10]
蒋介石公开宣布,国民政府力图在东北达成合理的和解,中国人民不应受到“没有根据的臆测”之误导。他下令把对苏交涉东北问题的职责“交回给中央政府”,换言之,由长春交还给外交部。这代表宋子文胜利,蒋经国受斥责。然而,蒋介石同时也惩戒陈立夫策划学生示威活动显欠稳当。
4月15日,苏军撤出长春的次日,业已进到城里的中共部队完成占领工作。照美国国务院白皮书的说法:“这是悍然违背停止敌对行为命令的行动……它使得东北的中共将领得胜之余,过分自信,更不肯妥协;可是,它也……大大强化政府内极端反动派的声势。”
中共亦占领东北北部大城,例如人口八十万、距中苏边境六百公里不到的哈尔滨。国民政府中枢此时已迁回南京,南京方面却认为军事前景看好。孙立人的新一军继续由沈阳往北稳步推进。春天,新六军在沈阳东面击败共产党部队,与孙部会师。这两支美式装备的劲旅在5月23日占领长春。6月初,又推进跨越松花江。可是,在马歇尔强大压力下,6月6日国共再次停火;这一来拯救了林彪总部,也使得东北中部地区战线,终1946年,沿着松花江稳定对峙。日后蒋介石承认,这时停火是他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
此时世局发展使得莫斯科、南京和延安的好战声势大涨。冷战进入初期阶段。3月5日,丘吉尔宣布,欧洲已降下铁幕。蒋介石在信心增强下,要求共产党军队退出华北若干特定省份及城市,才能达致和平协议。毛泽东立予峻拒,并未出人意料。
张嘉璈认为东北外交交涉失败,不仅是苏联野心作祟,也要怪“国民党内激进派,激起疯狂的‘反共’、反苏运动,终于导致中、苏谈判破裂”。张嘉璈也认为,鉴于苏联的实力和东北的局势,国民政府要在东北取得军事胜利,也是极为不可能。因此,他的结论是,南京应该接受能和苏方获致的最佳交涉,接受中国以长城为界分治的事实。
另一方面,蒋经国则相信,国民政府若能一方面展现军事实力,一方面对莫斯科做出重大让步,就有可能获致某种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譬如东北的“暂时”分治。虽然蒋经国在苏联事务上采取低姿态,他仍在幕后深深涉入其中。他还是父亲实质的首要苏联事务顾问,仍主张保持门户畅通,改善双边关系。蒋经国与苏联驻华大使馆依然保持联系,4月、5月间曾拜访苏联驻华武官罗申将军(Roschin)。蒋经国在谈话里,一度重提蒋介石、斯大林举行高峰会议的话题。据罗申的说法,斯大林接受这个主意,提议在莫斯科会谈,也下令一架苏联飞机待命,交由蒋介石使用;可是,这件事却没有下文。 [11]
蒋经国不放弃与莫斯科修好的希望,还有一个有趣的例证。他在1946年4月18日向魏德迈将军办公室表达,坚持美国空军放弃南京某一招待所,以便腾出来交给苏联,供部分大使馆人员使用。 [12]
此后一年之内,军事均势发生变化,东北果然变成魏德迈、张嘉璈等人所忧心的大陷阱。然而,蒋介石觉得必须把一切筹码投注到东北的未来前途上;从政治甚至从军事的角度来看,他这项决定可能也正确无误。不这么做,中国一定分裂,原本已经发生的内战,很可能更加惨烈。这场冲突也很有可能把美国牵扯进去。
蒋经国因为在东北交涉失败,备受抨击,政治地位下降。此后两年,他的曝光率极低,然而这却另有一层意料不到的效果,在随后发生的经济、政治、军事大崩溃局势中,他的责任降低许多。
注释:
[1] 顾维钧在说明蒋介石的决定时,特别强调这一点。参见《顾维钧回忆录》(Reminiscences of Wellington Koo ),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第361—362页。原书注3。
[2] 毛泽东要求莫斯科推迟撤军,可参见冈察洛夫(Sergei N. Goncharov)、刘易士(John W. Lewis)和薛理泰合著之《不确定的伙伴:斯大林、毛泽东和韩战》(Uncertain Partners:Stalin,Mao and the Korean War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原书注25。
[3] 温哈熊1996年5月17日接受本书作者的访谈记录。原书注33。
[4] 李多夫斯基1997年9月提供给本书作者的文件。原书注37。
[5] 莫洛托夫在1945年12月29日呈交斯大林的第453-L号备忘录《关于蒋经国先生之到访》,第1—2页,收在苏联外交部档案中。李多夫斯基1945—1946年供职苏联驻华大使馆,后出任苏联驻华大使;他把这份文件提供给本书作者。莫洛托夫在备忘录中指出,蒋介石在经国出发前即做出这些承诺,条件是要得到全面协议。原书注38。
[6] 同上注,第453-L号备忘录,第4—5页。原书注39。
[7] 艾伦·怀汀说,有位消息灵通的中方官员在20世纪50年代,告诉他这个消息。见怀汀著《新疆:俎上肉或枢纽》(Sinkiang: Pawn or Pivot ),密歇根州立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41页。原书注43。
[8] 见1949年1月4日南京美国大使馆致国务院电文。屈武这位旧托派分子叙述蒋经国与斯大林这段对话。屈武的话未必正确。原书注46。
[9] 见1946年4月1日,上海,《申报》。原书注53。
[10] 见1946年4月1日,南京,《中央日报》第二版,以及同日之《纽约时报》、上海《申报》。原书注54。
[11] 见1949年1月4日南京美国大使馆致国务院电文。李多夫斯基说,蒋经国和罗申在4月24日会面,见李氏1997年9月发给本书作者的电子邮件。原书注62。
[12] 南京总部吉连(Gillen)将军1946年4月22日致驻华司令官魏德迈之最高机密电报,收于马里兰州国家档案馆RG334,第90条,第三盒,第九项。原书注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