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八航校,主要是为海军培养飞行员,因此,我们那一批毕业学员,大部分都分到海军航空兵部队,不少人分到了上海和海南。那些地区的部队生活与工作条件相对比较好,装备也更先进。
那时的分配不是按照个人成绩,而是成建制走。我所在的中队被分到原空军某师的一个飞行团,地点在甘肃。关于分配到哪里,我没有想很多,当时个人有什么想法也没用,就是服从上级命令,分到哪里就是哪里,不容置疑。
我们先到了兰州。印象里,兰州是个大城市,比八航校那里热闹繁华得多了。
中午,大家一起吃了兰州拉面。都是大小伙子,觉得每人一碗面不够吃,就又点了一些包子。等拉面上来,把我们吓了一跳,盛面的碗跟小盆一样大,哪里吃得完,包子也没吃,全都剩下了。
坐着小火车到了一个小县城,又改坐汽车,到了部队才发现,这里比茫茫戈壁的新疆还要荒凉。
仅有的几个小村庄趴窝在黄土高原上,平均海拔 1800 米,随便上个山头就到了海拔 2000 米。站在一个山头,你会发现前边有一个更高的山头,一个高过一个。部队都驻扎在山坳里,通常每个山坳里都有一支队伍。
我所在的部队和一般部队比,可以说相当偏僻,离城镇很远,最近的比较热闹的地方是一个煤矿,从部队去煤矿还要坐 1 个多小时的汽车。当时那里经济不发达,我印象中可以说是非常穷,真的是有钱也买不到东西。
我们部队的飞机场修建于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虽然属于一个野战机场,但是特别大,跑道直接修到了山腹里,弹药库、飞机库、油库,各种洞库齐全,飞机可以直接开到山的肚子里面去。
在甘肃一年多之后,我又随部队转场到了陕西,那里的训练和生活条件好些。
在部队,我飞的战机是强击机,就是“强-5”。对于飞行员来说,战机相当于步兵的枪,是他的武器,第二生命,我们常说,“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武器”,当然也要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熟悉武器。
强击机这种飞机主要用于空对地作战,用于从低空、超低空突击敌方的小型目标,直接支援地面部队或水面舰艇部队作战,比如摧毁敌方战役战术纵深内的防御工事、坦克、地面雷达、炮兵阵地、前线机场和交通枢纽等重要军事目标。这种飞机具有良好的低空操纵性、安定性和良好的搜索能力,有威力强大的对地攻击武器,除机炮和炸弹外,还可以装备制导炸弹、反坦克集束炸弹和空地导弹。
“强-5”是我国自己生产的唯一一种强击机。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作为主力机型装备部队,大量部署在边境机场,主要训练对付“坦克集群”。
“强-5”属于轻型、超音速战机,性能很不错。一直飞了 40 年,飞行员对它有着充分的好感和依赖,至今仍然是中国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前线航空兵的主力机种。当然它也在不断改进提高,后来有强-5 甲型、强-5 乙型,强-5I 型、强-5II 型、强-5III 型及强-5IV型等。
我平时的基本任务就是驾机训练,练习打地面坦克和炮阵地,这需要飞得很低。沿公路练习时,离地面只有几十米,路上的行人和车都看得非常清楚。
我们最普通的训练课目是练习用机炮打地面目标,或者练习向地面目标投炸弹,当然扔的都是教练弹,水泥炸弹。经常有老百姓等着在底下捡水泥炸弹,因为里面有一根钢管可以卖钱,只能卖给部队,外面不敢收,一个炸弹可以卖几块钱,这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在投弹训练场,平时老百姓就在那里活动,边放牛羊边等着捡炸弹。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在投弹前会先低空飞一下,把下面的人和牛羊赶走,时间长了下面的人也明白,一见飞机低飞就知道要投弹了,跑到旁边等着。
我们投弹之后回来看训练成效,能看到挺有意思的情况,为了抢炸弹,老百姓都在那儿做标记,比如说戴着个帽子,就把帽子往炸弹上一放,代表是我捡的,然后再去捡下一个。
除了训练和平时部队自己组织的活动,我们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我和战友们都正处于青春焕发、激情满怀的年龄,部队管理严格,训练紧张,工作之余没有什么地方可去,时常也会感到烦闷。
白天或夜晚,出了营房大门之后,从机场望去简直是一望无际,远处是辽阔的原野。平时不开心的时候,或者是遇到节假日,闲下来没事,想家了,大家情绪都不太好,我们就到机场外边的场地大喊大叫,发疯似的,追一追,跑一跑。这是我们那时放松精神、调节心理的一种方式。
特别是我们在新疆马兰外训时,那个机场是个战地机场,留守的人都已经撤了,我们却驻了进去,整整一年时间。
环境非常艰苦,条件很差,一天只通两小时电,当天新闻都看不到,洗澡也没有热水,就是弄一桶水在外边晒着,到晚上拎回来用来洗漱洗澡。远离家乡,远离营区,也远离人类文明,我们几乎天天就是面对着戈壁滩,面对着没有生命的空旷。单调的线条、单调的色彩会让人感到疲惫不堪,哪怕在戈壁滩上发现一团紫红色的草丛,都会让我们兴奋半天。
很多人都会去戈壁滩上喊,我也去喊,一遍又一遍喊亲人的名字,一遍又一遍喊坚持就是胜利。那是一种发泄和自我调节,即使现在看来也觉得很正常。训练时精神高度紧张,闲下来无事可干,精力又旺盛,总要找到一种方式去放松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
也许是被戈壁的无边无际所震撼,或是被这苍凉和荒芜所感染,只知道这一片天空下的苍茫大地,沉寂的外表下有一种潜在的力量使我躁动,我必须喊出来才能平复。黄昏,走在戈壁滩上,四面是天地的空旷,只有脚步和沙石的摩擦声,只有呜呜作响的风。夕阳在面前铺展开一片壮丽的血红,骆驼刺展露难得的绿色。正因为这些骆驼刺,使死寂的戈壁有了一点生机和活力,使它的荒芜不再单调。
艰苦的自然环境、单调重复的军旅生活,让人寂寞,也使人坚韧。有人曾说,耐得住寂寞是美德,作为军人,坚守自己的岗位是职责。无论是在南疆大漠还是在西北边陲,军人,就是一棵棵的骆驼刺,驻扎在艰苦的地方,耐住寂寞,保卫着祖国,让自己的青春展露成边疆的一片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