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地九重 » 天地九重全文在线阅读

《天地九重》第四章:望穿天际(一)选拔:1500 人到 12 个

关灯直达底部

得到参加航天员选拔的通知,有些突然。尽管我曾经有过这个念头,但一直认为那只是个遥远的梦想罢了。我是在意外、兴奋和一无所知的茫然中报名接受选拔的。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我对当一个航天员意味着什么作了大致了解。

在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科技攻关奋战中,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早在 60 年代已开始航天方面的探索,如今又开始了向载人航天的冲刺。航天事业的发展既有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的大量心血,也有千千万万的无名英雄默默地奉献,一代接一代,托举起中国的航天事业,到了 90 年代,中国航天员应时代的呼唤出现了。可以说,无名这一代航天员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将有机会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飞天梦。

我了解中国航天员对人类和国家的意义,也明白它可能蕴含的艰难和危险。但作为一个热爱天空、长期飞行的人,能够飞向更高远的地方,还有比这更大的诱惑吗?即使我还不清楚这条路会有多么漫长、多么坎坷,既然可能,就要去试一试。我本不是一个惧怕危险的人,更是一名在天空飞行了 1350 小时的一级飞行员,危险在我的心里早变得很渺小,航天员的危险跟它对民族国家的意义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这种想法让我很坦然,在整个参选过程中表现得相当平静。

1996 年初,我在青岛空军疗养院参加外围体检,这是选拔的初选。体检用了一个月,与以前不一样,这次巨细无遗,似乎动用了一切可能手段,对我们进行了从头到脚的逐项检查。

我们知道,飞行员体检和普通的健康体检不一样,有些针对飞行的检查,比如对你的眼睛、鼻子等器官的要求比较高,比如对你的平衡机能很在意。而航天员的体检跟飞行员的体检又不一样。

不一样在哪呢?在于他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飞行员是在大气层之内飞行,而航天主要是在真空条件下飞行,有很多的特殊要求,所以我们叫生理因素检查,或者叫特殊因素检查,这部分是飞行员没有的。

事实上,航天员的选拔程序早已经开始了,它是 1992 年 9 月中央批准的载人航天工程的一部分。按照进展,1995 年 9 月,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获中央军委批复,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预备航天员。工作分为四步走,即预选、初选、复选、复审四个阶段。

预选是由原国防科工委和空军联合组成的选拔领导小组,按照一系列条件,从全军现役飞行员中进行筛选。条件中包括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 160 厘米至 172 厘米,体重 55公斤至 70 公斤,年龄 25 岁至 35 岁,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 600 小时以上,大专以上学历,飞行成绩优良,无等级事故,无烟酒瘾,最近三年体检均为甲类等等。符合以上条件的总人数是 1500多人,之后调阅这些人的全部档案,并作全面情况调研,确定 886 人参加初选。

在青岛体检后,身体条件和知识水平看似无可挑剔的飞行员,可能因为一个小问题就被刷掉了。大部分人在这一关下来,886 人变成了 90 人。然后,从 90 人中又筛选出 60 人,到北京接受再次体检,也就是复检。60 人分为四批,15 个人为一批,我是第二批。

可能觉得前面走得比较顺当,我对自己产生了很强的信心,觉得离航天员的目标越来越近,带着迫切的心情,我提前三天就到了空军总医院。

复检通知由空军通知到部队,部队通知到我。刚好我们团长要到国防大学学习,我又着急,我俩就结伴来了北京。我们从部队机场坐了六七个小时汽车,转火车到了北京。

我手里拿着北京地图,先找国防大学,坐公共汽车把团长送到国防大学。我掉头回来又坐地铁又坐公交,总算到了空军总医院。

到空军总医院时已经是晚上了。一报名字,他们知道我是来复检的,护士诧异地说:“你也太早太积极了,我们都没准备好呢。”

因为带着体检本等证件,当晚他们还是接收了我。我就住到病房等着检查。但是我来得太早了,他们脸盆也没准备,拖鞋也没有,都是当晚现找的。第二天、第三天陆续有人来了,等大家来齐之后体检才开始。

这次复检大概用了十来天的时间。每天都有各项检查,做临床,十几天把全身器官查了个遍,这个环节结束后,又淘汰了 20 人。

按工作程序,此前的所有检测是空军负责,此后由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负责。

1996 年 8 月,我到现在所在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做特殊功能检查。这是个高难度的选拔,看你是不是天生具有做航天员所必需的“航天生理功能”。这种功能是航天员与普通人在身体上的本质区别,是个天然的门槛。

在检查中,很多设备仪器和方法都是我以前从来没见过的,做起来感觉相当痛苦。比如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经受 7 倍于体重的超重,测试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在压力试验舱,要仿照上升到 5000 米、10000 米高空,5000 米是为检查耳气压功能和低压缺氧耐力,10000 米是为检查减压病的易感性;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前庭功能,要进行下体负压、立位耐力、心理功能等测试。当时体检的每一项,现在航天员也依然在训练。

为什么要检查这些方面呢?首先是确定你能不能承受这些特定考验,比如说你的心肺功能、代偿都是通过检查数据由专家来分析的。我们成为航天员之后进行训练也是为了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这种状态如何保持呢?一个要提高。通过一些反复的训练,掌握方法,身体通过一些训练的辅助达到一个很好的状态,保持好。第二个就是通过训练把适应能力提高。像离心机上进行的超重耐力训练,我们要很好地保持训练效果,保持一个很好的状态。我记得检查我们的时候,做的 7G,我们后来训练都训练到 8G,最大的峰值是 8.5G。训练是一个不断提高和不断保持状态的过程。查完了,只剩下 20 人。60 个人当中,我们第二批选上了 15 人,选拔成功率比较高。我、聂海胜和景海鹏都是这一批。

后来我知道,世界上选拔航天员的方式方法大致相同,当年苏联的加加林也经过类似的过程,先是从空军 3000 多人中分几个阶段进行选拔,从 1959 年开始到第二年的 3 月,俄罗斯共录取了 20 名航天员进行训练,直至 1961 年 4 月才选出其中的 6 名航天员准备飞行。

加加林在他的书中这样描述道:“除检查健康状况外,医生们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是否有潜伏的缺陷或者肌体对典型航天因素耐力较低,对这种因素作用时的反应进行评论。他们借助一切可能的生化的、生理的、脑电的和心理的方法和特别的功能试验进行检查。在各种空气非常稀薄的压力舱内检查我们,在离心机上旋转我们,所有这一切用了几周时间,淘汰了不少同伴。”

1996 年 12 月,我们结束了全部测试,却没有宣布结果,只是要我们回部队等待消息。那年只选 12 个,这意味着,我们 20 个人当中有 8 个还将被淘汰。

12 月 31 号,航医所的领导、专家和我们一起迎接新年。在吃饭中间,时任航医所副总工程师的宿双宁和我互祝新年,他把我叫到一边悄悄嘱咐说:“回去不要喝酒,注意饮食卫生,保护好身体,千万别得传染病,还有,不要再参加有危险性的飞行课目训练,一点外伤都不能受……”我觉得这是一种关心,更是一种暗示,心里一下子有了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