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白话史记 » 白话史记全文在线阅读

《白话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

关灯直达底部

张仪是魏国人,开始时曾经跟苏秦一起师从鬼谷先生,就学习游说之术来说,苏秦自己认为比不上张仪。

张仪结束学业之后,就去游说诸侯。他曾经随从楚国的宰相喝酒,不久,楚国的宰相丢失了玉璧,门下的人怀疑是张仪偷去的,说:“张仪贫穷,品行不好,一定是他偷了相君的玉璧。”大家一起拘捕了张仪,鞭打了他几百下,但张仪始终不屈服,只好释放了他。他的妻子说:“唉!您如果不去读书游说,怎么会遭受这个耻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您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

苏秦已经说服了赵王,而使诸侯相互订立盟约,合纵相亲,但恐怕秦国攻打诸侯,使盟约无法实施,最终失败。苏秦正发愁没有人可以派遣到秦国,就叫人暗中劝说张仪道:“您原先跟苏秦友好,现在苏秦已经掌握政权,您为什么不前去巴结他,来争取实现您的愿望?”张仪就在这时候前往赵国,他呈上名片要求会见苏秦。苏秦就叮嘱他门下的人不要替张仪引见,又让张仪几天不能离开。后来,苏秦接见了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跟奴仆侍妾一样的食物。苏秦还趁机多次责备他说:“凭借您的才能,竟让自己困穷耻辱到这个地步。我难道不能说一说而使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收留。”苏秦推辞了张仪,把他打发走。张仪来的时候,自己认为是老朋友,可以得到好处,谁知反而被侮辱,十分恼火,心想诸侯国没有哪一个可以侍奉的,只有秦国能够给赵国苦头吃,于是就到秦国去。

苏秦过后告诉他的门下客说:“张仪是天下有才能的人,我几乎比不上他。如今我有幸先被任用,但能够掌握秦国政权的人,只有张仪才行呀。然而张仪贫穷,没有机会去进见秦王。我恐怕他贪图小利而不能成就功业,因此叫他来受辱,为的是激发他的志气。您替我暗中关照他。”苏秦就禀报赵王,发给他金钱和车马,并派人暗地里跟随张仪,跟他同住一个宿舍,逐渐接近他,然后把车马和金钱奉送给他,他所需要的用物,为他提供,但不要告诉他是谁提供的。张仪于是能有机会见到秦惠王。秦惠王用他作客卿,跟他谋划攻打诸侯国的策略。

苏秦的门下客于是告辞张仪,就要离开秦国。张仪说:“我依靠您才能显贵起来,正当要报答您的恩德的时候,您为什么要离开我呢?”苏秦的门下客说:“我并不了解您,了解您的乃是苏先生。苏先生忧虑秦国攻打赵国,破坏了合纵盟约。他认为除了您没有谁能掌握秦国的政权,所以有意激发您,又派我暗中提供财物给您,这些都是苏先生的计谋。现在您已经得到秦国的重用,请求让我回去报告苏先生。”张仪说:“唉呀!这些都在我的学术范围以内,但我却没领悟到,我比不上苏先生是很清楚的啦!我又刚刚被任用,怎能谋取赵国呢?请替我向苏先生表示歉意,苏先生当政的时期,我还敢说什么!况且苏先生在位,我难道能做什么吗!”张仪做了秦国的相国以后,就写了声讨文书警告楚国的相国说:“当初我陪同你喝酒,我并没有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要好好守卫你的国家,我将要偷你的城邑呢!”

苴和蜀两国互相攻击,分别来向秦国告急。秦惠王打算出兵去攻打蜀国,因为道路险要狭窄难以到达,而韩国又来侵扰秦国。秦惠王想先攻打韩国,然后攻打蜀国,但恐怕不利;想先攻打蜀国,又恐怕韩国袭击秦国的薄弱环节,秦惠王因此犹豫不决。司马错跟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起来,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让我听听你的说法。”

张仪说:“我们先亲善魏国和楚国,然后进兵三川,堵截什谷的路口,封锁屯留的道路。再请魏国断绝韩国南阳的交通,楚国兵临韩国的南郑。秦国亲自攻打新城和宜阳,以便逼近东周和西周的城郊,声讨周王的罪过,再去占领楚国和魏国的土地。周王自知不能挽救,必然要奉献出九鼎及宝贵器物。我们占据九鼎,掌握地图户籍,假托天子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敢不听从,这是称王的大业。再说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又是戎狄一类的地区,即使兴师动众也不可能成就功名,夺取它们的土地也不能当作有利的事。我听说:争夺名位的人,应当在朝廷上;争夺利益的人,应当在市井上。如今的三川和周室,有如天下的朝廷和市井,但大王不去争夺它,却反而去争夺戎狄,这就距离称王大业太远了。”

司马错说:“不是这样。我听说:想使国家富裕就务必使国家的土地扩大,想使军队强大就务必使自己的百姓富有;想称王务必使自己的恩德博大。这三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称王的大业也就跟着实现了。如今大王的土地窄小,百姓贫穷,因此我希望您先做容易的事。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却又是戎狄的首领,国内有夏桀和商纣一样的叛乱危机存在。用秦国攻打它,好像驱使豺狼追逐羊群一样容易。夺取它的土地足够来扩大自己的国土,夺取它的财富足够来使百姓富有,使军备改善,我方不损伤一兵一卒,而对方已经屈服了。攻占一个国家,天下人不会认为是残暴的行为;利益都是来自西边羌戎,天下人不会认为我们贪心。这样我们动一动,名声实利都跟随而来,同时又有禁止暴乱的好名声。如果攻打韩国,劫持天子,这是坏名声,而且未必有利,又有不义的罪名。因此攻打天下人所不希望攻打的国家,那就危险了。请让我论述其中的原因:周是天下诸侯的宗室,齐国是韩国的盟国。周自己知道要丧失九鼎,韩国自己知道将沦亡三川,这两个国家将协力合谋,来借助齐国和赵国的力量,谋求和楚国、魏国和解。假如周把九鼎送给楚国,韩国把三川之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够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攻打韩国不如攻打蜀国完满。”

秦惠王说:“您说得好,我愿意听从您的意见。”秦惠王终于出兵攻打蜀国。当年十月,攻占了蜀国,最后平定蜀国,并贬斥蜀王,改封为侯,同时派陈庄到蜀国做宰相。蜀国归附秦国以后,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裕,因而轻视其他诸侯国。

秦惠王十年,派遣公子华跟张仪围攻蒲阳,并将它降服了。张仪接着说服秦王把蒲阳归还魏国,并派遣公子繇到魏国作人质。张仪趁机游说魏王道:“秦王对待魏国很优厚,魏国不能够失礼。”魏国便把上郡和少梁进献秦国,来答谢秦惠王。秦惠王就用张仪做宰相,并把少梁改名为夏阳。

张仪担任秦相四年之久,扶持秦惠王为王。过了一年,他又做秦国的将领,夺取了陕州,并在上郡建筑要塞。

这以后两年,张仪被派去跟齐国、楚国的宰相在齧桑会谈。从东方回国之后,他被免去宰相的职位。他又转到魏国做宰相来替秦国着想,想要让魏国首先奉事秦国,然后其他诸侯国也效法它。但魏王不肯听从张仪。秦王大怒,派兵攻占魏国的曲沃和平周,暗中对张仪又更加优厚。张仪感到惭愧,因为他无法回报秦王。张仪留在魏国四年后魏襄王就去世了,魏哀王继位。张仪又游说魏哀王,魏哀王不听从他。因此张仪暗中指使秦国攻打魏国。魏国跟秦国作战,魏国失败。

第二年,齐国又派兵来在观津把魏国打败。秦国又想攻打魏国,首先将韩申差的军队打败,斩杀首级八万,诸侯国都震惊恐惧。而张仪又游说魏王道:

魏国土地纵横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人。地势四面平坦,诸侯四面辐凑而来,没有高山大河的阻隔。从郑国到魏国只有两百多里,车奔驰,人行走,不很费力就可以到达。魏国的南面跟楚国交界,西面跟韩国交界,北面跟赵国交界,东面跟齐国交界,兵卒守卫四方,驻守边防堡垒的不少于十万人。魏国的地势,本来像个战场。假如魏国在南方跟楚国交好而不跟齐国交好,那么齐国就要进攻它的东面;东面跟齐国交好而不跟赵国交好,那么赵国就要进攻它的北面;不和韩国合作,那么韩国就要进攻它的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么楚国就要进攻它的南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处境呀。

再说诸侯各国的联盟,是为了安定国家,尊重君主,加强军队,显扬名声。现在,主张合纵的人统一天下,相约成为兄弟关系,便在洹水边上杀白马,歃血为盟,来表示彼此可靠。但是,同父母的亲兄弟,尚且有为钱财而互相争夺的情况,而想靠欺诈虚假的手段来反复推行苏秦遗留下来的谋略,这种做法不可行也是很明白的了。

大王如果不侍奉秦国,秦国就会进兵攻打河外,占据卷邑、衍邑、燕邑、酸枣,并劫持卫国来夺取阳晋。这么一来,赵国就不能南下,赵国不能南下,魏国就不能北上;魏国不能北上,那么联合救援的道路就断绝了。联合救援的道路断绝了,那么大王的国家想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如果秦国折服了韩国,又攻打魏国,韩国害怕秦国,秦、韩两国联合成一个整体,那么魏国的灭亡就须臾可待了。这就是我替大王忧虑的事。

我替大王着想,不如侍奉秦国。如果侍奉秦国,楚国和韩国就一定不敢轻举妄动;如果没有楚国和韩国的灾祸,大王就可以垫高枕头睡觉,国家一定没有忧患了。

况且秦国想要削弱的国家,没有哪一个像楚国一样;而能够削弱楚国的国家,没有哪一个像魏国一样。楚国虽然有富裕强大的名声,但实际上是空虚的;它的士兵虽然多,但是容易败北,不能持久作战。如果出动魏国的全部士兵向南攻打楚国,那是一定能战胜它的。宰割楚国而有益于魏国,亏损楚国来归服秦国,转移祸害来使国家安定,这是好事。大王如果不听从我的意见,等到秦国出动武装部队从东面进攻魏国,那时尽管想侍奉秦国,也就不可能了。

况且主张合纵的人,大多只有奋激的言辞,却没有多少可以信赖的,他们游说一个诸侯就能达到封侯的目的,因此天下的说客没有谁不日夜扼着手腕,瞪着眼睛,咬牙切齿地游说合纵的好处,来取悦于君主。君主赞赏他们的善辩并且引用他们的言论,难道能够没有迷惑吗?

我听说,羽毛虽轻,但积聚在一起就能够使船沉没;再轻的东西,群集在一起也能够压折车轴;众人异口同声,可以销毁铁的事实;毁谤的话累积起来,就可以毁灭一个人的生命,因此希望大王审视地决定策略,并且请允许我乞身引退,离开魏国。魏哀王从此背弃合纵盟约,并且通过张仪向秦国请求和解。张仪回国以后,又一次做秦国的宰相。三年后,魏国又背叛秦国成为合纵的盟国。秦国便攻打魏国,占领了曲沃。第二年,魏国又侍奉秦国。

秦国想攻打齐国,齐国便和楚国合纵相亲,于是张仪去辅佐楚国。楚怀王听说张仪到来,特地空出上等宾馆,并亲自安排他住宿。楚怀王说:“这里是个偏僻落后的国家,您用什么指教我呢?”张仪游说楚怀王道:“大王如果能够听从我,就应当和齐国断绝往来,废除盟约,我会请求秦王献出商、于一带六百里的土地,并派遣秦国女子做大王的侍妾。秦国和楚国嫁娶通婚,长久成为兄弟国家。这样,北面削弱齐国,西面加强秦国,策略没有比这更有利的了。”楚王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他。大臣们都表示祝贺,唯独陈轸表示不安。楚王发怒说:“我用不着出动部队,就得到六百里的土地,大臣们都表示祝贺,唯独您表示不安,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不是这样。依我看来,商、于一带的土地不能得到,而齐、秦两国倒能联合起来。如果齐、秦两国联合起来,那么祸害必然到来。”楚王说:“有理由吗?”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它有齐国的联盟。如果同齐国断绝往来、废除盟约,那么楚国就会孤立。秦国何必贪图孤立无援的楚国,却送给我们商、于六百里的土地呢?张仪回到秦国后,一定会辜负大王,这样,北面断绝了和齐国的交往,西面产生了来自秦国的祸患,因而两国的军队必然一起攻到楚国。我好好地替大王着想,不如暗中和齐国联合,而表面和齐国绝交,并派人跟随张仪到秦国去。假如秦国给我们土地,再跟齐国绝交也不迟;假如秦国不给我们土地,就那暗合我们的策略了。”楚王说:“希望陈先生闭起嘴巴,不要再说,就等待我来得到土地好了。”楚王便把将相的印授予张仪,并重重地赠送财物给他。于是就和齐国断绝往来,废除盟约,派遣一名将军跟随张仪到秦国去。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车绳失手,坠落车下,三个月没有上朝。楚王听说这件事以后,说:“张仪认为我和齐国绝交还不够坚决吗?”于是他派遣勇士到宋国,借用宋国的符信,北上辱骂齐王。齐王非常愤怒,情愿委屈自己来向秦国退让。秦国和齐国联合以后,张仪就去上朝,他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受封的城邑六里,愿意把它奉献给大王。”楚国的使者说:“我奉我们国王的使命,来接受商、于一带六百里的土地,没有听说是六里地。”使者回国报告楚王,楚王非常愤怒,要出动军队攻打秦国。陈轸说:“我陈轸可以开口说话吗?进攻秦国,不如反过来割地贿赂秦国,跟它联合出兵攻打齐国,这样,等于我们让出土地给秦国,然后向齐国索取赔偿,这样大王的国家还可以保存。”楚王不听从陈轸的意见,终于出动军队,并派遣将军屈:进击秦国。秦国和齐国一起攻打楚国,八万楚兵被杀头,屈:也被杀。秦、齐两国于是占领了丹阳和汉中的土地。楚国又再增派兵力袭击秦国,楚军到了蓝田,和秦军展开激烈的战斗。结果楚军打了大败仗,于是楚国割出两个城邑来跟秦国议和。

秦国要胁楚国,想得到黔中这个地方,并愿意用武关外的土地换取它。楚王说:“我不愿交换土地,而愿意得到张仪,然后奉献黔中这个地方。”秦王心想派张仪到楚国去,但口头不忍心说出来。张仪就自愿请求到楚国去。秦惠王说:“那楚王怨恨您不履行议约献出商、于一带的土地,这样,他将把您置于死地而后快!”张仪说:“秦国强盛,楚国衰弱,我和楚国大夫靳尚很友好,靳尚侍奉楚夫人郑袖,郑袖说的话,楚王都听从。况且我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国,楚国哪里敢加害我。假使杀了我而替秦国得到黔中这个地方,这是我最好的愿望。”于是张仪出使楚国。楚怀王见张仪来到楚国,就要囚禁他,并准备把他杀掉。靳尚对郑袖说:“您知道您也将被大王看不起吗?”郑袖说:“为什么呢?”靳尚说:“秦王非常喜欢张仪,而不愿意让他出使楚国受害,今后将用上庸一带六个县贿赂楚国,并用秦国的美女嫁给楚王,用宫庭里能歌善舞的女子作陪嫁。楚王一重视土地和尊重秦国,秦国的女子就必定得宠而夫人将被排斥了。您不如替张仪说情而让他出狱。”于是郑袖日夜劝说楚怀王道:“臣子各自替他的君主效劳。现在,土地还没有给秦国,秦国便派张仪来,可见极为重视大王。大王不但没有回礼,反而要杀掉张仪,这样,秦国必然愤怒,必然攻打楚国。我请求让我们母子都迁徙到江南去,以免被秦王当鱼肉宰割。”楚怀王终于后悔了,赦免张仪,如同以前一样客气地以礼相待。

张仪释放以后,还没有离开楚国,便听说苏秦死了,就游说楚王道:

秦国的领土占天下的一半,兵力可以抵挡四个国家,背靠天险,又有黄河环绕,四周都是要塞,牢不可破。秦国拥有勇猛的兵士一百多万人,兵车一千辆,战马一万匹,粮食堆积如山。法令既已严明,士兵安于苦难,乐于牺牲,君主贤明而且威严,将帅机智而且勇武。秦国虽然没有出兵,但是一出兵就会席卷常山的天险,必然折断天下的脊梁,天下有迟臣服的一定先灭亡。况且主张合纵的,跟驱使羊群去攻击猛虎没有什么不同,牛羊斗不过老虎那是很显然的了。如今大王不跟猛虎交往,却跟群羊交往,我私下认为大王的策略是错的。

大凡天下的强国,不是秦国就是楚国,不是楚国就是秦国,两国相争,其势不能两立。大王如果不跟秦国亲善,秦国就会出兵占据宜阳,这样一来韩国的上党郡一带地区就不能畅通。如果秦国出兵河东,夺取成皋,韩国就必定向秦国臣服,魏国也就随从韩国而动。秦国攻打楚国的西部,韩国和魏国攻打楚国的北部,国家哪能不危险?

况且主张合纵者聚集一群弱小的国家去攻打最强大的国家,不估计敌人的实力却轻易地交战,国家贫穷却多次发动战争,这是使国家危亡的做法。我听说,兵力比不上敌方,就不要向敌方轻易挑战,粮食比不上敌方,就不要跟敌方持久作战。主张合纵的人,粉饰巧言,专说假话,吹捧国君的气节,只说那有利的一面,却不说那不利的一面,最终如果有秦国的祸害,就来不及去应付了。希望大王仔细考虑它。

秦国西面拥有巴蜀,大船堆积着粮食,从汶山出发,沿着长江而下,到楚国只有三千多里。两船相并装载士兵,每两船可以载五十人和三个月的粮食。船沿水飘浮而下,一天行驶三百多里,里程数目虽然多,但是不用花费牛马的力气,不到十天就到达关。关受到惊扰,那么从边境以东都要据城守御了。黔中和巫郡便不是大王拥有的。秦国发动军队从武关出发,向南面攻打,那么楚国北面的土地就被断绝了。秦国军队攻打楚国的时候,三个月以内就可以造成楚国的危难,但楚国要等待诸侯的救援,却要在半年以后,这种情势必然来不及了。等待弱国的救援,而忘记了强秦的祸害,这是我替大王忧虑的原因。

大王曾经跟吴国人打仗,五次战争三次胜利,但临阵士卒几乎牺牲殆尽了;偏师守战新城,留存的百姓也够苦了。我听说功业太大就容易产生危险,而人民疲惫就容易怨恨君上。守着容易产生危险的功业,而违背强秦的心意,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

况且秦国十五年不出兵函谷关来攻打齐国和赵国的原因,是因为秦国有企图合并天下的野心。楚国曾经跟秦国结怨,在汉中交战,楚国未能取胜,有列侯和执圭爵位而战死的七十多人,终于沦陷了汉中。楚王非常愤怒,又出兵袭击秦国,在蓝田交战。这就叫做两虎相斗。秦楚两国都疲惫不堪,而韩魏两国凭借自己的完固无损而从后面乘虚而入,计谋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了。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这些。

如果秦国出兵攻打卫国的阳晋,就必定会堵塞天下的胸膛。大王出动全部军队去攻打宋国,不到几个月宋国就可以攻下来,攻下宋国以后一直向东挺进,那么泗水边的众多诸侯国就都归大王所有了。

全天下能通过盟约使诸侯合纵相亲、团结一致的人是苏秦,他被封为武安君,做了燕国的相国以后,就暗地里跟燕王策划攻破齐国,再瓜分它的土地。于是苏秦假装犯罪外逃到齐国,齐王便接纳了他,并让他做相国。过了两年以后被发觉,齐王极其愤怒,在市集上把苏秦五马分尸。靠一个欺诈虚伪的苏秦,却要治理天下,统一诸侯,那显然是不能成功的。

如今秦国和楚国边界相接壤,本来就是地形上亲近的国家。大王如果能听从我,我将请求让秦国的太子到楚国做人质,让楚国的太子到秦国做人质,并请求用秦国的女子作大王的侍妾,奉献拥有万户的都城作为汤沐所需的城邑,长久成为兄弟关系的国家,世代互不侵犯。我认为计策没有比这好的了。

当时楚王虽然已经得到张仪,但是难于让出黔中的土地给秦国,就想答应张仪。屈原说:“以前大王被张仪欺骗了,张仪一来,我以为大王会烹杀他;现在舍弃而不忍心杀他,却又听信他的胡言,不行。”楚怀王说:“我答应张仪就保住黔中,这是最大的好处。既然答应了又要背弃他,不行。”因此终于答应了张仪,跟秦国亲善。

张仪离开楚国以后,接着就到韩国去,他游说韩王道:

韩国领土险恶,并且地处山区,生产的粮食不是豆就是麦,人民吃的大都是豆子饭、豆叶汤。一年失收,人民连糟糠都吃不饱。土地不超过九百里,没有两年的粮食积蓄。估计大王的士兵,充其数不超过三十万,并且后勤人员都包括在内。除去守卫边疆的堡垒要塞,现有士兵不过二十万人罢了。秦国有武装士兵一百多万,兵车一千辆,战马一万匹,勇猛的战士,冲锋陷阵、奋不顾身、轻装杀敌的,多到数也数不完。秦国战马的精良,前蹄一跃,后蹄一蹬,腾空而起,前后蹄相距两丈多的,数也数不尽。山东的战士披着铁甲、戴着头盔去会战;秦国人可以脱去甲衣,赤膊上阵去追逐敌人,他们左手提着敌人的头颅,右手活捉俘虏。秦国的士兵跟山东的士兵相比,有如孟贲这样的勇士和胆小鬼相比一样;用巨大的威力压下去,就像乌获这样的大力士对付婴儿一样。用孟贲、乌获这样的勇士参战去攻打不归服的弱小国家,跟把千钧的重量压在鸟蛋上没有什么不同,一定没有幸存的了。

大臣们和诸侯王不估量国土这样的少,却听从主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他们彼此勾结,互相掩饰,都振振有词地说:“听从我的计策可以在天下称霸。”不考虑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信顷刻间的言论,贻误国君,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

大王如果不服事秦国,秦国将出兵占据宜阳,断绝韩国的上地,东进夺取成皋、荥阳,那么鸿台的宫殿和桑林的花园就不是大王所有的了。成皋被阻塞,上地被断绝,那么大王的国家就被分裂了。先服事秦国就安全,不服事秦国就危险。制造灾祸却想得到福报,计谋浅陋而结怨很深,违背秦国而归顺楚国,即使想不灭亡,也是办不到的。

因此我替大王着想,不如帮助秦国。秦国所希望的无非是削弱楚国,而能削弱楚国的无非是韩国。这并不是因为韩国能够比楚国强大,而是它的地势是这样。如果大王向西服事秦国来攻打楚国,秦王一定很高兴。攻打楚国是为了利用它的土地,转嫁祸害而使秦国高兴,计策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韩王听信了张仪的计策。张仪回国报告秦惠王,秦惠王赏赐他五个城邑,封号叫武信君。又派张仪往东去游说齐盡王道:

天下的强国没有能超过齐国的,大臣是父兄关系,广大民众富足安乐。但是替大王谋划的,都是一时之说,没有考虑长远的利益。主张合纵的人游说大王的,一定说:“齐国西边有强大的赵国,南边有韩国和魏国。齐国是靠海的国家,土地广阔,人民众多,军队强大,士兵勇敢,即使有一百个秦国,对齐国也将无可奈何。”大王称赞这种说法,但没有考虑它的实际。主张合纵的人结党营私,彼此勾结,没有谁不认为合纵是可行的。我听说,齐国跟鲁国三次交战,鲁国三次取胜,国家却因此而危险,随后就灭亡了。虽然得到战胜的虚名,却得到亡国的现实。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今天的秦国跟齐国,正像齐国跟鲁国一样。秦国和赵国在黄河、漳河边上交战,两次交战而赵国两次战胜秦国。四次战争以后,赵国死亡的士兵有几十万,邯郸才保存下来,虽然有战胜的名声,但是国家已经残破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

现在秦、楚两国通婚,结为兄弟国家。韩国奉献宜阳,魏国敬送河外;赵王到渑池朝见秦王,割让河间来奉事秦国。如果大王不奉事秦国,秦国驱使韩国、魏国攻打齐国的南部,赵国军队全部出动,渡过清河,直指博关,那么临菑、即墨就不是大王所有的了。国家一旦被进攻,即使想奉事秦国,也不可能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

齐王说:“齐国偏僻落后,远在东海之滨,不曾听到国家长远利益的高见。”于是答应了张仪。

张仪离开了齐国,往西去游说赵王道:

敝国秦王派遣使者我向大王呈献不成熟的意见。大王召令天下来抵制秦国,秦军不敢出兵函谷关有十五年了。大王的声威流传到山东各国,我国恐惧畏服,修造武器装备,整治兵车战马,练习骑马射箭,勤力耕作,积蓄粮食,守卫四周疆域,举止诚惶诚恐,不敢轻举妄动,唯恐大王存心监督我国的过失。

现在凭大王的威力,秦国攻占了巴蜀,兼并了汉中,夺取了西周和东周,迁移了九鼎,守卫着白马渡口。秦国虽然偏僻遥远,但是内心不满、积怨已经很久了。现在秦国有残兵败将驻扎在渑池,打算渡过黄河,跨越漳河,占据番吾,聚兵在邯郸城下,希望在甲子日会战,来仿效武王伐纣的故事。因此特地派遣使者我事先告知大王左右。

大概大王之所以信赖合纵联盟的原因是依靠苏秦。苏秦迷惑各国诸侯,把对的当作错的,把错的当作对的,想反对齐国,反而自己被五马分尸在集市上。天下不能统一也够明白的了。现在楚国和秦国成为兄弟国家,而韩国和魏国自称为秦国东方的臣属,齐国献出了盛产鱼盐的土地,这是斩断了赵国的右臂。右臂被斩断却要跟人家争斗,丧失了自己的朋党而独处,想要国家不危险,难道可能吗?

现在秦派遣了三位将军:其中一个方面的军队阻塞午道,告知齐国让它出动军队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的东面;一个方面的军队驻扎在成皋,驱使韩、魏两军驻扎在河外;一个方面的军队驻扎在渑池。约定四国团结一致来攻打赵国,赵国破灭以后,一定由四国瓜分它的土地。因此不敢隐瞒秦国的意图,事先把它告知大王左右。我私下替大王着想,不如跟秦王在渑池会晤,当面交谈,请求按兵不动,希望大王拿定主意。

赵王说:“先王在世的时候,奉阳君垄断政权,滥用威势,瞒骗先王,独断专行地处理政务。那时,我正跟随老师学习,不参与国家大事的策划。先王离开人世时,我年纪还小,继承君位的日子不长,心里本来就有疑惑,认为统一合纵不奉事秦国,不是国家的长远利益。于是准备改变心意,割让土地,对以前的过失表示歉意,来奉事秦国。我正要套车出发,刚好听到您的高明教诲。”赵王答应了张仪,张仪才离开。

张仪往北到燕国,游说燕昭王道:

大王亲近的国家无非是赵国。从前赵襄子曾经用他的姐姐作代王的妻子,企图吞并代国,就约定跟代王在勾注山要塞会晤。他就叫工匠制作铜匙子,加长它的尾柄,让它可以击杀人。赵襄子跟代王喝酒时,暗中告诉厨工说:“如果酒喝到酣畅欢乐的时候,你就送上热汤,然后趁机反转铜匙子来击杀他。”就在酒喝得正酣畅欢乐的时候,厨工送上热汤,并送上匙子,趁机反转匙子来击杀代王,杀死了他,代王的脑浆淌在地上。赵襄子的姐姐听到了这个消息,便磨利簪子而自杀了,因此到现在还有摩笄山的名称。代王的死,天下没有谁不曾听说。

赵王的狠毒暴戾,六亲不认,是大王亲眼看到的,难道还认为赵王可以亲近吗?赵国曾经出动部队攻打燕国,两次围困燕都来胁逼大王,大王割让十个城邑去谢罪。现在赵王已经到渑池朝见秦王,献出河间来奉事秦国。如果大王不奉事秦国,秦国将出兵云中和九原,驱使赵国进攻燕国,那么易水和长城就不是大王所有的了。

况且现时赵国对于秦国来说如同郡县一样,不敢随便出兵去攻打别国。如果大王奉事秦国,秦国一定高兴,赵国也不敢轻举妄动。这样,燕国西面就有强秦的援助,而南面没有齐、赵两国的祸患,所以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

燕王说:“我如同蛮夷一样身处偏僻之地,尽管是个男子汉,也才像婴儿一样,说话没有正确的意见可取。今天幸蒙贵客指教我,我愿意向西奉事秦国,并奉献恒山脚下的五个城邑。”

燕王听从了张仪。张仪回国报告秦王,还没到达咸阳,秦惠王便去世了,由武王继承君位。秦武王自从做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到登位后,大臣们常诽谤张仪说:“张仪不诚实,到处卖国来谋取私利。秦国如果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取笑。”各诸侯国听说张仪跟秦武王有嫌隙,都背叛连横路线,又实行合纵外交。

秦武王元年,大臣们日夜不停地诋毁张仪,同时齐国的责备也跟着而来。张仪惧怕被杀,就趁机对秦武王说:“我有个不成熟的计策,希望奉献它。”秦武王说:“怎么样?”张仪回答说:“替秦国国家着想的话,东方各国有大乱,然后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现在听说齐王非常憎恨我张仪,我张仪所在的国家,他一定会出兵攻打它。所以我张仪希望让我这个不成器的人到魏国去,齐国一定会出兵攻打魏国。魏国和齐国的军队在城下交战,彼此都不能离开,大王就趁机进攻韩国,进入三川,出兵函谷而不进攻,以进逼周京,周朝的祭器一定会交出来。大王就能挟持天子,掌握地图和户籍,这是帝王的大业啊!”秦王认为是这样,因此准备三十辆兵车,把张仪送到魏国。齐国果然出兵攻打魏国。魏哀王恐惧。张仪说:“大王不要忧虑,请让我退却齐军。”张仪就派遣他的家臣冯喜到楚国去,作为楚国的使者前往齐国,对齐王说:“大王非常憎恨张仪,虽然这样,但大王让张仪寄身在秦国也做得够周到了。”齐王说:“我憎恨张仪,张仪所在的国家,我一定出兵攻打它,还有什么地方让张仪寄身呢?”冯喜回答说:“这就是大王让张仪有安身之处呢。张仪从秦国出来时,本来就跟秦王约定说:‘替大王着想的话,东方有大乱,然后大王才能够多割得土地。现在齐王非常憎恨我张仪,我张仪所在的国家,他一定出兵攻打它。因此我张仪希望让我这个不成器的人到魏国去,齐国一定出兵进攻它。当齐国和魏国的军队在城下交战,彼此都不能离开的时候,大王趁机攻打韩国,进入三川,出兵函谷而不要进攻,以进逼周京,周朝的祭器一定会交出来。大王就能够挟持天子,掌握地图和户籍,这是帝王的大业啊。’秦王认为是这样,因此准备三十辆兵车,把张仪送到魏国。现在张仪到了魏国,大王果然进攻它,这是大王对内使国家疲惫,对外攻打友邦,扩充邻近的敌国而给自己内部造成威胁,从而使张仪得到秦王的信任。这就是我所说的‘让张仪得以安身’。”齐王说:“好。”就派人撤退军队。

张仪担任魏国宰相一年,死在魏国。

陈轸,是个游说的辩士。跟张仪一起服事秦惠王,都受到尊重,因而互争宠幸。张仪在秦王面前诋毁陈轸说:“陈轸用丰厚的礼物频繁地来往于秦国和楚国之间,本该为国家的外交事务出力。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况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为什么不随他的便呢?”秦惠王对陈轸说:“我听说您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回事吗?”陈轸说:“有。”秦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可信了!”陈轸说:“不仅张仪知道这回事,而且过路的人都知道这回事。从前伍子胥忠于他的国君,天下的国君便都争着要他做臣子;曾参孝敬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便都希望要他做儿子。因此被贩卖的奴仆、侍妾,不出里巷就卖掉了的,是好奴仆、好侍妾;被遗弃的妇女能嫁在本乡本土的,是好妇女。如果陈轸不忠于他的国君,楚国又凭什么认为陈轸是忠臣呢?忠于国君还要被摈弃,我陈轸不到楚国去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的话是对的,就友好地对侍他。

陈轸在秦国逗留了一年,秦惠王终于让张仪做宰相,而陈轸就投奔楚国。楚国没有重用他,却派遣陈轸出使秦国。陈轸经过魏国,想要会见犀首,犀首谢绝不见。陈轸说:“我有事而来,您不愿见我,我就要走了,不能等到另一日。”犀首只好见了他。陈轸说:“您为什么喜欢喝酒呢?”犀首说:“没有事情。”陈轸说:“我请您多做事可以吗?”犀首说:“怎么办?”陈轸说:“田需(魏相)约定诸侯合纵相亲,楚王怀疑他,不相信。您对魏王说:我跟燕、赵两国的国王有交情,他们多次派人来说:您没有事为什么咱们不彼此见见面?”希望拜见大王以后能让我成行。魏王即使允许您前去,也请您不要多用车辆,只用三十辆车,可以陈列在庭院里,公开说要到燕国和赵国。“燕国和赵国的宾客听到了消息,驱车回国告诉他们的国君,派人迎接犀首。楚王听到这件事以后非常愤怒,说:田需跟我约盟,而犀首前往燕国和赵国,这是欺骗我。楚王发怒,不听信田需合纵的事。齐国听说犀首到北方去,便派人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犀首终于成行。齐、燕、赵三国宰相职任的事务都由犀首决断。陈轸这才到秦国去。”

韩、魏两国交战,整整一年不能和解。秦惠王想制止它,询问左右大臣的意见。左右大臣有人说制止它为好,有人说不制止为好,秦惠王未能决断它。陈轸刚好到秦国来,秦惠王说:“您离开我到楚国去,也想念我不?”陈轸回答说:“大王听说过越国人庄舄吗?”秦惠王说:“没有听说过。”陈轸说:“越国人庄舄在楚国当执圭,不久病了。楚王说:‘庄舄原是越国乡下的小人物,如今在楚国担任执圭,富贵了,也还思念越国不?’侍从回答说:‘大凡人们思念故乡,都是在他生病的时候。他想念越国,就会操越国的口音;不想念越国,就会操楚国的口音。’楚王派人去听,庄舄还是操越国口音。如今我虽然被弃逐到了楚国,难道能不操秦国口音吗?”秦惠王说:“好。现在韩、魏两国交战,整整一年不能和解,有人说我制止它为好,有人说不救为好,我不能决定,希望您在替楚国出谋划策之余,也替我考虑考虑。”陈轸回答说:“也许曾经有人把那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告诉大王了吧。卞庄子想去刺杀老虎,旅馆的小伙计制止他,说:‘两只老虎正在吃牛,吃到甘美有味的时候,一定会相争,一相争就一定要斗,争斗的结果就会大的伤,小的死。趁大虎受伤的时候去刺死它,一举两得一定有杀二虎的名声。’卞庄子认为有道理,便站着等待。过了一会,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大的受伤,小的死亡。卞庄子趁势把那只受伤的老虎刺杀了,果然一举而有杀两虎的功劳。如今,韩、魏两国互相攻伐,经历了一整年还不能平息,这样必然是大国受伤,小国灭亡,大王趁机攻打那受伤的小国,必然有一举两得的实利。这好比卞庄子刺杀老虎一样。我的君主与大王都应当等待韩、魏两国的疲惫而进击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秦惠王说:“好。”终于决定不解救它们。大国果然受伤,小国果然灭亡,秦国出兵加以攻伐,彻底地战胜了它们。这是陈轸的计谋。

犀首是魏国的阴晋人,名叫衍,姓公孙氏。他跟张仪不相好。

张仪为了秦国而到魏国去,魏王任用张仪做宰相。犀首对此感到不利,因此叫人对韩公叔说:“张仪已经使秦、魏两国联合了。他主张说‘魏国攻打南阳,秦国攻打三川’。魏王之所以看中张仪的原因,是想得到韩国的土地。况且韩国的南阳已经被占领了,您为什么不稍微让我有立功的机会,那么秦、魏两国的交往就可以停止了。这样那么魏国必定图谋秦国而且废弃张仪,收买韩国而让我做宰相。”公叔认为有理,就把政事委托给犀首来让他立功。犀首果然做了魏国的宰相,张仪便离开了魏国。

义渠君到魏国朝见。犀首听说张仪又做了秦国的宰相,妒忌他。犀首就对义渠君说:“您远道而来,难以再相见。请允许我告诉您一件事。”他接着说:“中原各国不共同进攻秦国,秦国就会焚烧、侵掠您的国家。如果各国一起共同进攻秦国,秦国将频繁地派遣使节,带着丰厚的礼物来亲善您的国家,想得到救助。”这以后,楚、魏、齐、韩、赵五国进攻秦国。正好陈轸对秦王说:“义渠君是蛮夷中贤明的君主,不如赠送他财物来安定他的情志。”秦王说:“好。”就把一千匹锦绣和一百个美女送给义渠君。义渠君召集大臣们商议说:“这是公孙衍所说的情况吗?”于是出动军队袭击秦国,在李伯城下把秦军彻底打败。

张仪去世以后,犀首到秦国做宰相。他曾佩带五国的相印,成为联盟的首领。

太史公说:三晋地方有很多善于权谋机变的策士,那些主张合纵连横促使秦国强大的,大体上都是三晋的人。张仪的所作所为超过苏秦,然而世人之所以厌恶苏秦,是因为他先死,使张仪能够宣扬暴露苏秦合纵外交的短处,从而扶植自己的说辞,促成自己连横的外交主张。总之,这两个人真是险诈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