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全文在线阅读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本书综览

关灯直达底部

我先谈一下这本书的结构,以便读者对下面的章节有个初步的认识。本书就像活吞了两头羊的巨蟒,这两头羊指的是我探讨的现代社会和过去社会。我会把重点放在对一个社会的分析上,然后对其他四个社会做简要的叙述。

让我们从第一头羊开始说起。第一部分包括篇幅较长的第一章,讨论我的朋友赫许基一家(本书就是献给这些朋友)的农场所在的蒙大拿州西南部面临的环境问题。蒙大拿具有位于第一世界的优势,虽然有环境和人口问题,但比起第一世界的大部分地区还算比较轻微。最重要的是我熟识许多蒙大拿人,可以从个人与社会政策间的冲突着手进行研究。从蒙大拿这个非常熟悉的视角开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联想到遥远的过去社会所发生的种种奇异之事,去猜测人们的行为是受何种动机驱使。

第二部分开始是四个较短的章节,其中包括对过去已经崩溃的社会的描述,根据我在上文所提出的五点框架,一一加以论述。我着重讨论的社会大多数都很小,地理位置偏僻,有些疆界有限,有些则完全孤立或是生态环境脆弱。为了避免读者的误解,这些社会模式虽然与人们所熟悉的大型现代社会大相径庭,但我选择它们的原因在于这样的小型社会,崩溃的过程会表现得更为迅速,而结果往往更为极端,所以这些社会成为很好的讨论例子。而地处中央、与邻邦有贸易往来、环境良好的社会过去没有崩溃并不意味着今天也不会崩溃。在我详细讨论的社会中,如马雅文明,身居欧洲人到来前的新大陆,位于两大最高级的文明地区之中,与邻邦有贸易往来,也深受该地区其他高级文明的影响。在本书的补充阅读章节,基于第九章,简明扼要地归纳了一些与马雅命运相似的过去文明,如肥沃的新月地区、吴哥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等,他们在严重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后,逐渐走向衰败。

本书第一个来自过去社会的研究案例是复活节岛(第二章),这是一个接近“纯粹”的生态崩溃,在这个案例中,赤裸裸的森林消亡导致战争爆发,精英阶层被打倒,著名的石像也被推翻在地,无数人口逐一死去。据我们所知,复活节岛上的波利尼西亚社会从建立初期便孤绝遗世,所以发展轨迹不受敌人或朋友的影响。我们也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复活节岛气候变化的相关资料,也许在以后的研究中会有人涉及。我和罗雷德的比较研究法帮助我们了解为何在太平洋群岛中,复活节岛会遭受如此大的变故,引发崩溃。

皮特凯恩岛和汉德森岛(第三章)也曾被波利尼西亚人所占领,它们可作为五点框架中第四点的绝佳例子:失去友邦的支持。皮特凯恩岛和汉德森岛本身都有环境破坏问题,但由于其重要的贸易伙伴遭到生态毁灭,它们也因此遭到沉重打击。根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它们都不曾受敌邻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树木年轮能详细记载气候情况,美国西南部的阿纳萨兹印第安社会(第四章)被认为其消亡主要与环境破坏、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即干旱)等因素相互作用有关。此案例不存在友邦或敌邻,也没有战争因素(除了最后的战乱以外)。

在谈及人类社会崩溃的著作中,没有一本书可以完全避开最辉煌的美洲印第安人文明,即马雅文明(第五章),丛林掩盖了它的传奇与神秘。如阿纳萨兹社会一样,马雅的陨落主要归咎于生态环境破坏、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与友邦失势无关。但是与阿纳萨兹的消亡不同的是,马雅在建城之初,就受到恶邻的威胁。在从第二章到第五章探讨的人类社会中,只有马雅留下可被解读的文字记录。

格陵兰的维京人(第六章到第八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复杂的史前社会崩溃的案例,我们对此拥有大量的资料(因为它所处的欧洲社会已有成熟的文字),因此本书不吝篇幅对它进行深入探讨。格陵兰的维京社会是巨蟒肚中的第二头羊。这个社会的消亡与五点框架全部相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气候变化、失去与友邦挪威的联系,与因纽特人的敌对关系激化,以及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格陵兰是人类社会崩溃研究中最接近可控实验的例子:两个社会(维京人和因纽特人)生活在同一个岛屿,但相互间文化差异悬殊,由此导致一个社会走向消亡,而另一个则生存下来。因此格陵兰的历史透露出一个讯息,即哪怕在严峻的环境中,崩溃也不一定是必然的,这取决于社会自身的选择。维京人在格陵兰建立的人类社会与他们在北大西洋其他五个地方建立的社会群体相比,能有助于我们了解为什么在奥克尼群岛的维京人能繁荣兴盛。而冰岛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那里的维京人克服了脆弱的环境,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富裕国家。

第二部分(第九章)以三个像冰岛那样成功的社会作结尾,通过比较,更能体现失败社会的根由所在。这三个社会的环境问题虽然不像冰岛那样严重,或者可能比大多数失败的社会都要轻微一些,但他们能收获成功的关键在于分别采取了两条明路:一条蒂科皮亚岛和新几内亚高地所检验过的“由下至上”方式,还有一条是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实施的“由上至下”方式。

本书的第三部分又回到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已在第一章探讨过今日的蒙大拿,第三部分将分析四个截然不同的现代国家,前两个为小国,后两个为大国或超级大国:一个是第三世界的灾难(卢旺达),一个是第三世界的幸存国(多米尼加共和国),还有一个是奋起直追第一世界的第三世界巨人(中国),最后一个则来自第一世界国家(澳大利亚)。卢旺达(第十章)是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真实体现,就像马雅一样,卢旺达人口过度膨胀,最终引发血腥厮杀,社会崩溃。卢旺达与其邻居布隆迪因为胡图族和图西族的种族屠杀而臭名昭著,但我们应该看到人口增长、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是该事件的隐患,而种族冲突不过是导火索而已。

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海地(第十一章)同踞于伊斯帕尼奥拉岛,它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就像格陵兰岛上的维京人和因纽特人那样。头几十年,两边都为可恶的独裁者所统治,最终海地成为现代新大陆国家中最悲惨的一个,而多米尼加共和国则成为希望的标志,使我们体会到个人力量的强大,特别当他/她是该国的领导人。

上文提及的十二种现代生态环境问题在中国(第十二章)都能找到。由于中国经济强大,人口众多,因此中国的环境和经济影响不仅对本国人而且对全世界都至关重要。

澳大利亚(第十三章)与蒙大拿恰好相反,它是第一世界社会中生态最脆弱、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澳大利亚处心积虑决定采用最激烈的手段来重建社会。

本书在第四部分总结概括了可供今日参考的经验与教训。第十四章探讨的是每一个过去社会都在自我毁灭中结束,如果我们也走了同一条路,那么后人是否也会对我们的崩溃深感困惑:危险如此清楚,先人们却为何视而不见?我们能否说这一苦果是他们自己种下的,还是说他们是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的受害者?过去的生态破坏,有多少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无意造成的?有多少又是人们明知后果严重而一意孤行造成的?例如,复活节岛民砍倒最后一棵树时嘴巴可曾念叨什么?群体决策的失误可能是一系列的因素所造成,一开始的时候也许问题并没有被发现,其后利益冲突使得一部分人为了自己的好处置他人于不顾。

第十五章讨论的是现代企业的角色,有些企业是当今环境破坏的刽子手,有些则竭尽全力维护生态环境。我们将探讨为何有些企业(但只有一些)认为保护环境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以及他们该做哪些改变,才不会被其他企业超越。

最后,第十六章将总结今日世界所面临的环境危机的种类,反环境保护者的老调重弹,以及今日和过去社会面临的环境危机的差异。关于我们有无能力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无论是悲观主义者还是乐观主义者都认为最重要的着眼点在于全球化。全球化使现代社会不可能像过去的复活节岛和格陵兰的维京社会那样在孤零零的境地中独自消亡。今天,任何一个社会发生动乱,不管多么偏远(哪怕像索马里和阿富汗),都会波及其他大陆的繁华社会(不管是有利还是有害)。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第一次面临全球崩溃的危机,但也是第一次能以最快速度获得全球信息,贯穿今古。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

注 释:
1.详见第十四章。——译者

2.迦太基,位于今日的突尼斯。当时是北非地中海地区政治、贸易和商业的中心,后被罗马消灭。——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