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全文在线阅读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农 业

关灯直达底部

格陵兰的维京人主要靠放牧(饲养牲畜)和捕猎野生动物维生。尽管红发埃里克从冰岛带了一些牲畜过来,但由于格陵兰气候条件恶劣,维京人无法仅靠自己饲养的牲畜生存下去,还必须捕猎许多野生动物。而挪威和冰岛的气候相对温和,人们所需食物大多来自放牧和种植的作物(特别是挪威)。

格陵兰的维京人最初希望自己农场的牲畜种类也能像挪威酋长那样分配,以牛和猪为主,绵羊次之,山羊少些,再养些马、鸭和鹅。在格陵兰维京人居住过的地方,考古学家们对处于不同时期贝冢中的动物骨头进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很快发现维京人理想的牲畜种类分配法到了寒冷的格陵兰有些行不通。鸭和鹅等在院子里饲养的家禽不是马上死亡,就是在前往格陵兰的途中已经死得差不多了。考古学家在格陵兰并没有挖掘出任何饲养鸭和鹅的证据。虽然挪威的猪在森林里就能找到很多坚果吃,而维京人也认为猪肉是最珍贵的肉类,但格陵兰没有多少林地,而且猪会对脆弱的植物和土壤造成很大的破坏,因此养猪实在没有多大好处。所以没过多久,猪的数量大大下降,最后以灭绝告终。考古学家在岛上发现了驮鞍和运输用的雪橇,显然维京人利用马来当运输的畜力。由于基督教曾禁止吃马肉,贝冢中鲜见马的骨头。在格陵兰严峻的气候条件下,养牛比养绵羊和山羊都要辛苦,因为只有在没有雪的三个夏季月份才能在草地上放牧,其他九个月都得关在室内的牛棚,用干草喂养。而干草在夏天就得忙着准备起来。所以维京人最好舍弃这种耗费大量人力的牲畜。果然,格陵兰岛上牛的数量越来越少,但由于他们将牛视为地位象征,所以一直没有放弃。

维京人食用的肉类还是以羊肉为主,毕竟绵羊和山羊比牛更能适应寒冷的气候。另外,它们还有一个优势,即冬天能在雪地里刨青草吃。在现在的格陵兰,一年中有九个月都可在室外放羊(是牛的3倍),只有雪下得最大的那三个月才必须在畜棚内过冬。在格陵兰维京人早期的聚落,绵羊和山羊加起来的总数也比不过牛的数量,后来越来越多,数量是牛的8倍。至于绵羊和山羊的比例,冰岛人饲养的绵羊数是山羊的6倍,在格陵兰人定居初期最肥沃的农场,也维持了这一比例。但随着时间推进,山羊的数量越来越多,最后甚至和绵羊数等同。这是因为山羊比绵羊更能适应恶劣的环境,对于粗硬的树枝和矮小的灌木,一概不拒。虽然维京人刚踏上格陵兰时对牛的重视程度超过绵羊和山羊,但最适合在格陵兰生活的牲畜却是山羊,其次是绵羊,最后才是牛。大多数的农场(特别是越往北条件越恶劣的西部聚落)最后都是山羊一大群,牛却寥寥无几。而水草丰美的东部聚落还能维持牛的数量。

在遗留下来的中世纪维京人的牛棚,一年里有九个月都将牛关在里面。这是一个狭长的建筑,用石头和草皮盖成,墙有几码厚,足以在冬天抵挡严寒。格陵兰的绵羊和山羊比较耐寒,冬天仍可室外放养。牛棚里每头牛都独自关在一个长方形的牛栏内,栏与栏之间以石板相隔。今天,在许多牛棚遗址还能见到那些竖立着的石板。通过牛栏的大小、出入口的高度以及考古学家挖掘出来的骨骸,我们可以推算出格陵兰人的牛的体型要远小于现代世界的牛,其高度不到4英尺。那些牛整个冬天都待在牛棚里,排出的粪便堆积如山。开春后,农民们得把这些粪便铲到外面去。冬天的牛以干草为食,如果干草不够,就拿来自内陆的海藻充数。但是牛并不喜欢吃海藻,农民们为此必须住在牛棚,忍受着满地的粪便,强迫牛进食。不管怎样,牛还是变得越来越虚弱瘦小。五月,冰雪渐融、大地返青,牛终于可以返回户外自由吃草。但那时的牛已经虚弱到无法走路的地步,农民们得把它们抬到户外。如果碰上特别严酷的冬天,贮存的干草和海藻在夏天青草重新生长出来前就吃光了,农民们只好将柳树和桦树的新生枝叶采下来给牛吃,以免其饿死。

维京人在格陵兰养牛羊的主要目的在于它们的奶,而不是肉。动物们于五六月间分娩生产,在夏季短短几个月内会分泌乳汁。维京人把牛奶和羊奶制成奶酪、黄油和类似于酸奶的“施俄”,然后把乳制品装进大桶,放在山溪或草房内冷藏,整个冬天都以此为食。此外,格陵兰还盛产优质羊毛。由于气候寒冷,绵羊毛和山羊毛富含油脂,天然防水。维京人也吃牛肉或羊肉,但这些肉类通常来自淘汰的牲畜。每年秋天,农民们会计算贮存的干草可供多少牲畜过冬,然后宰杀多出来的牲畜。即使如此,可以宰杀的牲畜还是有限,肉类同样不足。因此农夫将牲畜宰杀之后,为了不浪费里面的骨髓,几乎把每根骨头都一一敲碎。不过也只有格陵兰的维京人才会这么做。在格陵兰因纽特人的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很多腐烂的骨髓和脂肪引来大批苍蝇,由此可见因纽特人的捕猎技术要比维京人精湛,打到的猎物也多。

饲养一头牛,光是一个冬天就需要几吨的干草,羊则省心多了。因此,大多数维京农民从夏天就开始忙着收割牧草、晒干和贮藏。干草的贮藏量关系到冬天可以喂养牲畜的数量。但是冬天的长度也很重要,如果太长,原先贮藏的干草就会不够。所以,每年九月维京人不得不做痛苦的抉择,他们必须根据干草的贮藏量和冬天的预计长度来决定留下牲畜的数量。如果该年九月宰杀太多,很可能到次年五月干草都还没有用完,而剩下的牲畜也不多,于是后悔不已,怨自己没多留几头牲畜跟老天赌一把;如果该年九月宰杀太少,很可能次年五月到来之前,干草已经吃光,于是所有的牲畜都要饿死。

维京人在格陵兰三种不同类型的农田里生产干草。最有效的是所谓的“内田”,即农宅周围的田地,农民们用篱笆把它围起来,以免遭牲畜入侵;他们还在田里施肥,以促进牧草生长。在加达大教堂的农场和其他几个农场的遗址中,我们还能看到以前留下来的水坝、沟渠等将山溪引入田地的灌溉系统,用以增加农田的产量。第二种是所谓的“外田”,也就是离农宅较远的田地,没有篱笆围栏。最后一种是维京人从挪威和冰岛引进的放牧方式,叫做“放牧棚”或“高地牧场”,也就是他们在偏远的高地牧场搭建棚屋,供放牧人在夏季小住,种植干草、放养牲畜,但这种放牧方式并不适合严寒的冬季。有些高地牧场看起来很像一回事,里面还有放牧人住的房屋。夏季他们在这里放养牲畜、种植干草,到冬季才返回山下主要的农场。每年,冰雪最早融化、青草最先生长出来的地方总是低地,然后才是地势较高的地区。新长出的草营养价值高,而且鲜嫩,容易咀嚼。由于格陵兰资源有限,可用的土地不多,因此高地放牧不失为一个解决之道,季节性利用山上的土地,趁夏季高地水草丰美,就将牲畜赶上山喂养。

我在上文提到过,在我们造访格陵兰岛前夕,克里斯·凯勒告诉我“要想在格陵兰生存下去,就得找一块资源丰富的宝地”。克里斯的意思是即使在格陵兰最适合做牧场的两大峡湾地带,也没有几个好地方,而且四下分散。我在格陵兰的峡湾随意闲逛,尽管是个一窍不通的城里人,但也渐渐掌握如何择地开辟农场的诀窍。那些来自冰岛和挪威的维京人虽然都是经验丰富的农民,但我有后见之明的优势:我已经知道哪些地区是维京人试图开垦过,但因结果差强人意而被最终放弃。对维京人而言,当时他们必须花费很多年的时间,甚至要用几代人,才能知道哪些牧场是绣花枕头烂稻草。我这个城里人总结得出的中世纪维京人适合做农场的好地点的标准如下:

1.平坦广阔,或是坡度平缓的低地(海拔低于700英尺)最适合开发成高产的内田,因为低地的气候最温暖、没有雪的生长季也最长,同时地势平坦有利于牧草生长。格陵兰维京人的农场中,加达大教堂的农场具备上述全部优势,瓦纳弗非的农场次之。

2.如果找不到广阔的低地,那么就在中等海拔的地方(海拔为1300英尺以下)开辟外田,种植备用干草。考古学家们根据牛栏遗址的数量,计算得出在低地农场生产的干草通常不够喂养农场的牲畜。红发埃里克的巴拉塔利德农场就是一个中等海拔的外田。

3.在北半球,向南山坡的日照最为充分。因此这里的冰雪在春季总是最早融化,牧草的生长季就可以比其他地方多几个月,每天的日照时间也较长。在格陵兰,最好的农场均向南面,如加达、巴拉塔利德、赫瓦勒塞和桑德斯等。

4.附近要有溪流或灌溉系统,这样才能保证农场有充足的水源,以增加干草的产量。

5.农场千万不能靠近或面向冰川,寒冷的暴风雪会妨碍牧草生长,也会加快土壤的侵蚀问题。像纳沙克和瑟米利克峡湾的农场就受到冰川诅咒,一直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而位于科若克河谷的源头和瓦纳弗非地区海拔较高的农场最终不得不被遗弃。

6.如果可能,农场最好坐落于拥有优良港口的峡湾,以方便运输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