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如何果断地权衡利益得失 »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如何果断地权衡利益得失全文在线阅读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如何果断地权衡利益得失》22 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

关灯直达底部

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优于过度补贴所造成的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会侵蚀薪水可以买到的东西。在市场经济的任一时间点,有些价格会上升,有些则会下降。但在通胀的情况下,很多必需品(例如汽油和食物)的价格会同时飙涨,多数家庭必须做出周期调整来应对。

通货膨胀,是指任一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全面上升的现象。汽油价格调升30美分或电影票价提高2美元,这种个别变化不叫通货膨胀。为了衡量整体价格水平的提高,有必要收集很多不同商品价格变动的数据,并找到某种方式来计算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动。基本的方法是定义“一篮子”商品,其中每个商品的数量代表一个家庭在某段时间内的典型消费。然后,你可以计算购买整篮商品(不是任一个别商品)的总成本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情况。

使用一篮子商品作为衡量通胀的方式,这个构想很久以前就有了。最早的例子之一发生于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当时马萨诸塞州拟定给士兵发薪资的方式,大陆会议正在发行新货币,很难界定这些新货币实际上值多少钱。因此,马萨诸塞州公布,当士兵从战场上回来时,州政府会付给士兵5蒲式耳21玉米、68磅牛肉、10磅木材和16磅皮革,无论这些东西值多少钱。

各种通胀指标

通货膨胀有各种不同的衡量方式,取决于篮子里所选取的商品。例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是一个常见的通胀衡量指标,它由美国劳工统计局根据消费者支出调查(非常详细地调查家庭实际购买的东西)计算而得。另一个常见的指标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它是根据生产者购买的一篮子商品(例如钢材、石油及其他原料或设备)来计算的。还有一个指标是批发价格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 WPI),它观察的是零售商支付的批发价格。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则包括GDP的每个项目。

请记住GDP不只包括消费,还包括投资、政府支出与出口,然后减去进口。CPI和GDP平减指数,可能是你最常遇到的衡量方式。根据你想研究的问题,你可以为任何团体编制一个价格指数:例如,老年人购买的东西、穷人购买的东西,或是某种状况的人们购买的东西。

使用一篮子商品来计算通胀有个问题,就是篮子里的商品在现实中不会维持固定不变,人们不会年复一年购买一模一样的商品。其中一个理由涉及替代的概念,意即当一个商品的价格提高时,人们会从该商品转换到买其他商品。如果咖啡价格飙升,人们会买茶或碳酸饮料代替;若汽油成本上升,更多人可能会选择公共交通。这个篮子里的实际内容,会随着每个时期而变化。因此,衡量通胀时,应该使用的篮子是咖啡在价格较高时售出的数量,或是在价格较低时售出的数量,还是两者的某种平均值?不论是哪种方式,没有哪个篮子可以代表现实世界中需求不断转移的现况。

固定一篮子商品会发生的另一个问题来自技术变化。例如,想象篮子里的商品有一项是电话服务,后来移动电话进入市场。移动电话的价格可能看起来较高,但比固网的价格有弹性,所以还是有其吸引力。接着,智能手机、网络电话服务、视频电话服务兴起。如果只紧盯传统固网的价格,就无法把技术变化纳入考虑,从而漏掉了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选用更好产品的开销,意思就是消费者比以前有更多选择。

1996年,由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博斯金22(Michael Boskin)教授率领的著名经济学家团体,发布了一份衡量通胀的报告。据他们估计,当时的消费者价格指数高估了实际的通胀率,每年大约高了一个百分点,而这正是因消费品的篮子里没有考虑替代品和新技术。一个百分点可能看起来不多,但牵连甚广。假设某一年的名义GDP增长了5%,而通胀率是3%,因此实际的经济增长是2%。若通胀率被高估1%,当年实际的增长会是3%。每年实际的增长多出这一个百分点,经过几十年的复利,当然会对生活水平有巨大影响。博斯金的报告发布后,劳工统计局调整了统计方法,在一篮子商品中纳入一些替代品,并且随着时间以旧换新来适应技术的变化。此外,当这些因素引起的生活质量变化很大时(例如计算机和信息处理),劳工统计局会试着直接估计变化,并把这个变化恰当地加入通胀公式。这些改变确实减少了通胀高估的现象,但某些夸大之处仍然存在。

从1900年到1965年,美国的通胀率年平均约为1%。但是,通胀率在好些时候有极端波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胀率有好几年达到两位数。这个现象的解释是,当一个国家有大量购买力却没有相对足够的商品时,通胀就会随之发生。例如,战后,多数士兵领到一笔补发薪资返乡,立刻大量采买各种商品。而20世纪,美国经历了经济大萧条下的大幅通货紧缩,1929~1933年间的物价平均水平下降了约1/3,因为当时的经济正好和战后的经济相反:大家都没钱,银行破产,无法贷款;不是过多的钱追逐太少的商品,而是没钱追逐商品,使得物价水平下降。

通胀不是洪水猛兽

除了这些例子,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的通胀普遍较低。在60年代晚期,通胀率开始攀升,1971年达到4.4%。当时,4.4%被认为是可怕的、有破坏性的通胀率,这使得保守的但大体上推崇自由市场的尼克松总统觉得有必要实施全国性的工资和价格管制,结果成效不如预期,导致了生产短缺以及反对价格管制的论战。到了1974年,工资和价格管制取消,通胀率急升,1974年是11%,70年代晚期再度达到两位数。

20世纪80年代初期,通胀回稳,稍后会讨论原因。当时的通胀率一般介于2%~5%之间,90年代下降到1%~4%,21世纪最初10年大部分时间介于2%~3%之间,只有2007~2009年经济跌到谷底时,通胀率接近零,当时消费者不花钱,银行不放款,因此没钱追逐商品。

通货膨胀为什么不好?这是经济学家才会关心的问题。消费者不想付高价,这难道不够清楚吗?但并不尽然。有种观点是:若各地同时发生通货膨胀,不一定是坏事。想象在某个晚上,神奇的货币精灵偷偷溜进每个人的钱包、每个银行账户、每台收款机、每张薪资支票、每个有钱的地方,然后把全部的钱都变成原来的两倍,第二天早上会发生什么事?每个人数着自己的现金大叫:“太棒了!”然后出去大采购。但所有商店老板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因此把每样东西的价格都涨成原来的两倍。所以,即使每个人的钱都变成了原来的两倍,人们也不会比以前过得更好(或更差)。

这个小故事的重点是,若所有的价格、工资、利率和银行账户的存款都以同等比例增长,而且这个比例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那么便没有人会在意。然而,在现实世界里,通货膨胀不是均匀分配的,且不容易预知,因此会有某些团体受益,并把成本转嫁给别人。比如,如果你的薪资没有随通胀上涨,那么你的收入购买力就会下降;如果你用5%的固定利率借钱买房子,而通胀率上升到10%,那么你就赚到了,因为你可以用通胀后已经贬值的原金额偿还贷款(附带提一下,目前为止,在美国用固定利率借钱的最大债务人就是美国政府,因此通胀能使政府所有负债的实际价值降低)。另一方面,如果你用5%的固定利率借钱买房子,当通胀率下降到1%或2%时,银行就赚了。如果你是持有大量现金的人(也许你把钱藏在地窖里),通胀会让你的财富略微缩水。就算通胀率相当低,长此以往也会造成很大的差异。

应对通胀而自动调整的过程称作“物价指数连动”。如果你的房子是利率可调的抵押贷款,那么利息就会随着通胀上下变动。美国财政部发行的指数债券(indexed bond),其支付的利息就会随着通胀率自动改变。有些工会合约规定工资应随通胀自动调整,称为生活成本调整(cost-of-living adjustment, COLA)。社保退休金也有COLA,它参考消费者价格指数做调整。物价指数连动,其实可保护人们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恶性通胀

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因为企业会发现其生产力的长期增长将出现困难。一个月内的通胀率达到20%,甚至40%以上,称作恶性通胀(hyperinflation)。恶性通胀最有名的例子,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23,也发生在80年代的阿根廷24、以色列25和玻利维亚26,以及21世纪初的津巴布韦27。这些国家的前车之鉴,让我们认识到放任通胀使其完全失控的代价。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做生意,你在月初赚到钱,才到月底,这笔钱的购买力就缩水了40%。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减少通胀可能带来的损失,会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或提高长期生产力等任何努力都更重要。

20世纪70年代初期,生产力增长急速减缓,同时爆发通胀;在通胀受到控制大约10年后,生产力才恢复增长。上述两种情况同时发生可能不是巧合。斯坦福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泰勒(John Taylor)认为两者相关,而且通胀失控是这段时期生产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在恶性通胀期间,消费者也会遇到麻烦。在购物时,人们会比较目前的价格和他们记忆中的价格,并根据目前的价格比预期高或低来取舍。当价格持续变动时,人们会发现自己生活在黑暗中,无法确定自己的消费决策是否正确。谨守个人或家庭预算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基于相似的原因,政府的预算程序也变得毫无用处。通胀率偏高且持续波动,将导致经济活动失去动能。

为了充分了解对抗通胀的政策工具,你需要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后面的章节会详述。在这里,我们可概略谈一下这些政策。

虽然较高的通胀率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但都和整个社会太多的钱追逐太少的商品有关。因此,对抗通胀的政策工具都会涉及抑制整体需求,使追逐商品的钱变少。对抗通胀的政策从来都不受欢迎,政府抑制需求的方法可能包括增税、削减政府支出、提高利率以抑制借贷。当通胀率是400%时,政府很容易取得民意共识去采取某种措施,但如果只有5%,那就有的争论了。

反对通胀的鹰派,企图让通胀维持在低水平,且认为政府应在通胀萌芽时就采取行动。经济的参与者(包括有购买决策与规划退休生活的人,以及目前有生产决策与长期投资决策的企业)都应该能拟订思虑周全的计划。若不想被通胀游戏赚走你的钱,就要先用固定利率借钱,再用通胀后的货币还钱。企业则要注意不要一心只想避免通胀,忽略了实际的生产力增长。

通胀问题的鸽派则认为,2%~5%的低通胀率并非洪水猛兽。首先,它能使工资不会僵固在均衡点上方。如果通胀率是4%,员工只加薪2%,其实就是变相减薪,但因看起来像加薪,所以不会伤害员工士气。温和的通货膨胀,优于过度补贴所造成的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会使目前的所有贷款额变高,且会造成违约欠款增加,导致经济增长停滞。最后,通胀问题的鸽派也认为,没有明确证据显示一个国家的通胀率可能会从2%、3%、4%甚至5%攀升到每年20%或30%。低通胀率,相形之下是容易处理的。

我查阅过的实证研究数据显示,年通胀率3%~5%对经济其实没有多大影响。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全球很多中等收入国家发展得很好,经济快速增长,事实上其年通胀率高达10%、20%甚至30%。一旦年通胀率达到40%,大部分鸽派人士也同意确实会出问题。高收入国家的普遍目标,是把通胀率稳定维持在2%左右。这样的通胀率够低,可提供长期经济增长的稳定基础,同时也有一点缓冲作用,可避免通货紧缩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