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最美的语文 » 中国最美的语文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最美的语文》文言文课也可以很好玩

关灯直达底部

借班上课我一向是不喜欢的,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学情,很容易无的放矢。但是话说回来,应邀到外地上课,总不能把自己的学生都带着吧,所以借班也是无奈之举。去之前凌校长问我上什么课,我心里想学生都是陌生的,老师也是陌生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也弄个陌生的文本上课算了,生就生到底。我从高二的读本里选择了一篇苏轼的《日喻》作为课文,不过事先做了个小小的手脚:我将一、四自然段翻译成了现代文,于是学生拿到的就是这个版本: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双目失明:眇)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龠(音yuè,形状像蜡烛的乐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钟、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槃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潜水:没。能潜水的人:没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会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马虎草率:苟然)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强求道的,都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人一样。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上课了,我先叫学生朗读文本,二甲中学的孩子们素质相当好,读得很不错。我笑着说:“我终于知道你们为什么不紧张了,有本事的人一般都不紧张。这篇文章你们以前见过吗?”学生回答没见过。然后我问他们这篇文章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学生顿时纠结了,有说文言文的,有说现代文的,有说现代文里引用文言文的。我笑着把我的花招告诉了他们,然后我说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无比惊讶的想法:

“我想以前老师告诉过大家,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使用的一种书面语言,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已经和现代文有了一定的区别,但是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现代文和文言文都是中华文字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面貌,它们继承表现的也都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灿烂光辉。刚才这位男同学说得很好,文言文比较难懂。刚才这位女同学认为这篇文章是引用,其实这就是一篇文章,只是我事先做了一个小手脚,把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翻译成了现代文。我们今天要做的是什么呢?我们平时都是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让大家感觉比较好懂,那么今天能不能把现代文翻译成古文呢?”

话音刚落,全场一片哗然,我继续说:

“纯粹没事找事是不是?其实也挺好玩的。现在每张桌子坐的三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翻译成古文。待会我们再看看我们做的盗版比起原版来怎么样?如果我们真的能翻译成很好的古文的话,那么古文又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学生开始分组翻译,气氛十分活跃,我在学生中间巡回指导。跟我预想的一样,学生的水平经常被我们低估,面对这个匪夷所思的任务,大多数学生都很认真努力,很多组都做得不错。我觉得心里有底了。

时间到了,我回到讲台,打开一个空Word文档作为板书,然后让同学们说出自己那组的翻译结果。

师:请看第一句话,你们怎么翻译?

生:生而眇者不识日。

师:为什么是“眇者”?

生:有注释。

师:“不认识太阳”你们怎么翻译的?

生:不识日。

师:我们发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出生”我们翻译成“生”,“就”翻译成“而”,双目失明翻译成“眇”,“的人”翻译成“者”,“认识”翻译成“识”,“太阳”翻译成“日”。原来古文与现代文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现代文多使用双音节甚至多音节词,而古文多使用什么词?

生:单音节词。

师:所以我们有时候把现代文去掉一个字翻译就行了,当然也不是全都这样。刚才我就没有看到哪一个组把太阳翻译成“太”或者“阳”的,相当不错。如果我们反过来呢,识就是认识,日就是太阳。

我可以坦率地告诉大家,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苏轼。我们的翻译跟原文一模一样、一字不差。看来这个回合我们和苏轼打了个平手。

听说这篇文章是苏轼的,学生们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翻译正确的同学为自己能完全再现苏轼的语言而感到无比骄傲,更加兴奋了。我带领学生继续“翻译”。

师:下面这句怎么翻译呢?

生:询于明者。

生:问明眸者何为日。

师:明眸什么意思?

生:眼睛明亮。

师:我们把这个作为一个备选的答案,还有没有?古文与现代文哪一个篇幅一般长一点?

生:现代文。

师:现代文动辄几十上百万字,但是古文就很精练。因此这也是我们今天翻译的另外一个标准,能不能尽量精练一些?当然前提是要把话说清楚。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问之于明眸者。

师:为什么不要“何为日”?

生:因为有个“之”作代词。

师:所以你的文章又比刚才的减少了几个字,我个人觉得应该鼓掌。

(学生鼓掌)

师:我还有一个方案,比这个还可以减少字。

生:可以减去“眸”。

师:明眸一般是指什么?像我这副模样能说明眸吗?

(学生笑)

师:明眸一般是指女子眼睛很明亮美丽。不过我还可以减,信不信?

生:“问于明者”,减去了“之”字。

师:为什么?

生:省略。

师:很好!现在的方案就是“问于明者”,多省啊!看来古人写文章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可能他们那时候算稿费不是用字数算的。继续:“有人告诉他”该如何翻译?

生:或曰。

师:“或”什么意思?

生:有人。

师:对,“或”可以解释成“有人”。

在有趣的现代文翻译成古文中,老师平时上课讲到的语言知识点不知不觉地就贯穿其中了。而学生也自觉注意到古文语言简练明快的特点:

师:“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这句话该怎么翻译呢?

生:以之为日。

师:天,原来有十一个字,现在只有四个字了,所以说,你们生长在这个年代就最好别去投稿了,否则会很吃亏,因为你们的文字太干净太简练了,现在的杂志是按照字数算稿费的。

(全场师生大笑)

第一自然段很快“翻译”完了,我将大家的翻译文本留在文档里,然后打开另一个文档:

师:第一自然段翻译完了,这是苏轼的作品,我们的翻译算山寨版,现在来看看原版与我们的山寨版相比到底如何,现在我们把正版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第一句我们和原版是一样的,第二句苏轼说“闻之有目者”,我们的是“询于明者”,你们觉得哪个好些?

生:我们的。

师:我觉得也是,这个回合我们把苏轼比下去了。看来苏轼有时候也写废话,因此我们不能盲从,苏轼今天的形象在我心中有点掉价了。

后面我们说“击之”或者“敲之闻其声”,苏轼用的是“扣”字,你们觉得哪个好?

生:扣。

师:看来苏轼还是有超过我们的地方。后面“一日”好还是“他日”好?

生:他日。

师:这里苏轼又胜过我们一筹。

而后面苏轼说“或告之曰”,我们的是“或曰”,我仍然认为我们比苏轼的要好一些。

苏轼说“日之光如烛”,我们说“日光如烛”,至少我们的比他的简练,而后面苏轼用的“扪”,这个词我们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下面有一句苏轼只是说“眇者”,为什么不说“生而眇者”?

生:前面已经说了,省略。

师:对,后面句子我们跟苏轼基本一样,但是苏轼的文字还是比我们的干净漂亮些。

我第三次知道你们为什么不紧张了,通过第一自然段的翻译,我们比较谦虚地说跟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打了个平手,在这一点上我们完全有自信,古文不过如此。能够把现代文翻译成古文,要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也就很简单了,下面我们用一点时间把最后一段直接搞定。

有了前面的胜利,学生们自信满满,继续分组讨论翻译第三自然段,不一会,结果就出来了。我们将自己的翻译结果与原文比对,发现相当接近。

师:今天学习的文言文,严格意义上说,是我们自己的文言文,换一句话说,如果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文章翻译成文言文的话,那么文言文也并不是那么遥远和陌生。我曾说过,不管是古文还是现代文,传承的都是一种文化,表现的是同一个民族的历史与辉煌。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使我们对古文可能产生了一点隔膜,但是,在自己的语言中,我们仍然在有意识无意识地亲近我们的古文。

作为学生,要做到对文言文应付自如,或者比较功利地说,在考试中解决文言文,在这段文字中就有答案,你们告诉我是哪一句?

生:君子学,以致其道。

师:苏轼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要抓住“道”,也就是找出事物的规律,我喜欢这段话,不是去强求,而是自己招致它过来,用古话说,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必须多读书。下来之后我希望大家把剩下的古文翻译成现代文,至少连贯语意。更希望大家看这篇文章不仅注意它的语言,更能从中获得启迪和帮助,这也是从前人的智慧中吸取我们需要的养料。下课!

附:

凌宗伟:惊喜与享受——听夏昆之《日喻》

听夏昆的课,首先是惊喜,然后就是享受。

实话说,我听课无数,即便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课,也听得不少。但要说真让我感到惊喜和享受的却不多。夏昆,那个大胡子,我们是在“1+1博客群”上认识的,相见是在厦门,直觉昆哥也是一个另类,上课肯定有趣。厦门回来,先在他的博客上看到他让学生讲唐诗,再看到他教儿子和侄女学唐诗,让他们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诗意。呵呵,一个怪才!什么时候请他来二甲让同仁开开眼界?机会来了,文质先生主编的《生命成长读本》审稿会,安排在二甲。于是我冒昧地请求夏昆和赵赵给我们的学生上一课,让老师们分享一下。那个交涉,用威逼利诱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4月24日,天气格外晴朗,先是赵赵给初二的学生上了一堂散文导读课,学生在赵赵的引导下渐入佳境。赵赵的课,就如功夫茶,需要慢慢品才能品出味道。将另用文字介绍。夏昆厉害呀,硬是要我用文字来评一评他的课,无异于强将呀!谁让我当初恐吓他呢?硬着头皮“评”一下吧。

原汁原味的炒素

上课伊始,他发给学生一段文白相杂的文字:

(略)

要求同学将这段文字齐读一遍以后,他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呵呵,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有说文言文的,有说现代文的,有说是现代文中引用了文言文的……没有冗繁的导语,也没有设置什么情景,就如炒素,原汁原味,学生一下子就进入状态。夏昆就是夏昆,因为他是射击爱好者,他最知道射击必须对准靶心。这样的开头,那些著名教师大概是不会选择的。

新课程倡导创设情景,然而昆兄对情景有他独到的理解:即文本本身固有的情景,而非教者设计的情景。是的,炒素要的就是原汁原味。加许多佐料,本味就淡了,也就不是我们想吃的东西了。课堂导入,形式多样,关键是要引人入谷,让学生一下子走进文本。昆兄这一招,可谓典范。

说是原汁原味的炒素,还因为昆兄课上尽管也用了多媒体,但只是为了随时投影学生的翻译,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择优劣,或与原作比较之用。根本没有我们常见的多媒体教学的声、色与动感。对此,我似乎有些失望,来之前,昆兄可是要求我给准备投影仪的——原来昆兄是这样用多媒体的。想想也是,器械之妙,在于为人所用,而不是为器械所驱使。炒素,其实是最难的烹饪。

这是惊喜之一,当然也是享受。

反弹琵琶的高手

昆兄上课那天早晨,也许是神灵的驱使吧,我在我的博客上挂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英国摄影师巴尔特,特别擅长拍团体照,他与别的摄影师一样,在准备拍照前都是喊“一、二、三”,不同的是:别的摄影师要求大家先做好准备,拍出来的效果却不能让人满意,因为上百人之中,难免有人忍不住眨了眼睛;而巴尔特在未拍照前要求大家先闭上眼睛,待喊过“一、二、三”后再睁开眼睛,结果拍出来的照片个个目光炯炯。

早知道夏昆是弹吉他的高手,谁知更是反弹琵琶的高手。我也预感到昆兄的课堂设计会有意想不到的“花招”,可怎么也没想到昆兄将琵琶如此反弹: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个游戏,能不能把文本中的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看看我们的‘盗版’与正版有怎样的差别。”

哇!谁会想到这样的创意呢?学生惊叹,听课的教师惊叹,我更于惊叹中停止了走动,停止了拍照。要知道:我们高二的学生可不比通州中学的高二学生呀,当然更不比夏昆执教的成都新都一中的学生。这老兄,胆子够大的!等着看热闹吧,心中难免有些幸灾乐祸的期待。

回头一想,幸灾乐祸不得呀:第一,他是夏昆呀。看过他的专著《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就知道他的文言功底、文学素养是何等了得。创意,是要有底气的。没有底气,无异自寻羞辱。昆兄是不会干这等傻事的。第二,不管怎么说,高二的学生,经过四年多的学习,对文言文的常用词语、基本句式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样的创意,也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呀。第三,这可是大文豪苏东坡的作品,其遣词造句,寓意深刻,虽为典范,但叙述风趣,行文流畅,也不晦涩,加上夏昆在疑难处也作了注释。看来,这笑话是看不成了。

此后的课堂,我就不说了。学生的那个投入与翻译的成绩呀,用昆兄的话说,还真和苏东坡打了个平手。

我们常常不是高估了学生,就是低估了学生。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我们对自己估计不足,对学生估计不足,对文本研究不足。所以,我们的教学不是失之过深,就是失之过浅。昆兄所以为昆兄,就在于昆兄知己,也知彼。都说借班上课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专家们也一片反对的声音。其实,借班上课未尝不可。关键是上课的人要有很好的课感:对学生的、对文本的、对课堂实景的。这一点,昆兄又给了我惊喜与享受。

幽默风趣的语言

看夏昆的博文,知道他语言幽默风趣,我就想,这样的教师上课,一定有趣。现场感受,还就正是如此。

“我今天需要你们给我勇敢。”

“我们今天来做一个很好玩的游戏,就是将现代文翻译成古文。”

“也许我们今天会选出一篇比原作更好的文章来。”

“我在下面没有看到哪个同学将‘太阳’翻译成‘太’或者‘阳’的。”

“我坦率地告诉你们,这句话你们跟作者说得一模一样。而这个作者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苏轼,这一轮我们跟苏轼打了一个平手。”

“文言词语在我们的电脑里不大好找,要是宋代的电脑就好了。”

“古人写文章就是这么简洁,可能他们那个时候稿费不是用字数来算的。”

“生在这个时代,你们就不要投稿了,因为你们的语言太简练了。”

如此等等,简直就是脱口秀!正是在这样诙谐的言语中,他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绪,穿插教授了文言文的行文特点,指点了文言词语、文言句式。

张文质先生在《教师要成为一名讲述者》的演讲中说,教师作为讲述者的工作职责,可以简单地归纳成六个方面:

第一是能否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这几乎就是我们教师的看家本领。教学过程可能有很多的东西是复杂的,但是能不能把它讲得简单?所谓的“简单”,并不是把复杂问题的奥妙之处都给丢失了,而是让孩子易于把握。第二是能否把深奥的问题讲得平易。第三是能否把枯燥的问题讲得生动。第四是能否把新颖的问题讲得透彻。第五是能否把简单的问题讲得有智慧。第六是能否把繁杂的问题讲得有规律。

看来昆兄是深得这些要义的。

教师作为讲述者,主要的技能就是讲述,要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要学会锤炼自己的语言,努力用明白的话,讲不明白的道理;用简单的话,说深奥的道理;用幽默的话,说严肃的话题。这是昆兄的课,给我的第三重惊喜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