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 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全文在线阅读

《好好工作,好好生活》第6章友善待人,让自己更有亲和力

关灯直达底部

而谁又能预见……自己会在幸福、施予和爱中离开人世呢?只有那些懂得幸福只是马车,而爱才是马匹的人。

——乔治·瓦利恩特,《经验的胜利》(Triumphs of Experience )

我们知道,友谊、与家人的关系、与邻居的亲疏,以及是否知道杂货店收银员的姓名,这些积极的社会关系可以准确地预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快乐程度和生命长短。社会关系广泛的人不太容易出现悲伤、孤独、自卑,以及饮食和睡眠障碍等情况,而且更有可能以积极的视角看待生活。

也就是说,与已经认识的人创建更牢靠的感情,以及与素不相识的人新建积极的关系,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加幸福的生活。健康的社会关系能赋予我们力量,让我们轻松自在,从而帮助我们在甜蜜点的状态下生活和工作。

因为开心、友善、关切、喜爱、同情——这些与爱相似的积极情绪的力量非常强大,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说:

爱是各种情感中的极致:爱在生活中的存在和缺失,会对我们的感受、想法、行为,以及未来造成影响。爱是一种反复出现的状态,会将你的身体和大脑融入由周围人的身体和大脑编织成的社交网之中。我们对爱的体验……不仅能让我们从更宽广的视角洞察生命的样貌、为重要的情感关系带来更多生机与活力,还能帮助我们拥有更加健康、快乐、智慧的人生。

哈佛大学的格兰特研究是针对人类发展进行的为期最长的调研。从1938年起,研究人员对200多名哈佛大学毕业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进行了跟踪记录。作为参与格兰特研究的研究人员,乔治·瓦利恩特在《经验的胜利》一书中写道:“这项研究表明,对于成为人生赢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爱。”

人际关系良好的人不仅最幸福,他们在工作和学校里也是最成功的。当大学生找到内在的归属感时,他们的成绩便会提高。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中,一些非裔美国大学生要按要求阅读一小段文字——这段文字是高年级同学写的亲身体会,内容是他们原本担心自己不能融入集体,但结果其实挺理想的。然后,实验参与者需要根据自己对融入集体的亲身体验录一小段视频。实验证明,这个简单的干预措施“让学生的平均成绩以每学期上涨近0.2个点数的速度持续提高”。

除了归属感之外,“创建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样可以用来推测人们在工作中的表现。事实证明,在判断一位管理人员能否在公司全部管理者中排到前十名时,创建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比该管理者的业绩还重要。同样,判断某人能否脱颖而出成为一名领导者时,此人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比其智力的重要性更重要。

正如弗雷德里克森所说:

实际上,(人际关系的缺乏)对于健康的损害比抽烟、酗酒甚至肥胖的损害还要大。这些研究表明,拥有更多温情和关爱的人,不仅患感冒的概率较小,他们的血压也较低,而且不易受到心脏病、中风、糖尿病、老年痴呆以及癌症的侵袭。

《社交:联系刺激大脑之谜》(Why Our Brains Are Wired to Cennect )的作者马修·利伯曼说:“增加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或许是健康最为简单的方式了。”

美国人将大量时间投入在工作上,希望通过赚钱来增加自己的幸福感。然而,培养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神经学家发现,社交状态是人类大脑的默认模式,也是人类大脑偏好的状态。

与单纯的记忆相比,当我们把知识传授给别人时,大脑对信息的存储效果更好。研究人员称之为“社交编码优势”。举例来说,孩子们在晚餐时把他们所学的知识讲给全家人听,不仅能让他们更轻松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学习效果也更好。

积极情绪的放大器

在社会结构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否稳固的问题上,社交媒体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诸多困惑。我们的人际沟通是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呢?通过电子设备进行的沟通是否与面对面的交流有所不同呢?

在与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时,我们的身体内部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即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所说的“积极共鸣”。积极共鸣发生在转瞬即逝的瞬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我们与他人共享一种或多种积极情绪。

我们体内的化学成分以及肢体语言与他人形成同步。

我们对他人产生关爱,愿意为彼此的幸福付出。

如果我对你展露热情的微笑,你就可以与我共享我的积极情绪。你的一部分大脑随之被调动起来,就好像你自己也在微笑一样。在这一瞬间,我们的大脑达到了同步。同样,如果你专心聆听我的故事,你的大脑活动也会与我的大脑实现惊人的一致。在共鸣的情况下,你大脑中的所有活动几乎都与我的大脑相似,神经学家将此称为“神经耦合”。

这种同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当我对你微笑或大笑时,你之所以能理解我的笑容,是因为你的面部肌肉会通过难以察觉的微小动作来模仿我的表情,刺激到你大脑中的情感区域。因此,如果我面露嘲笑之色,你的“直觉”就会让你明白我是笑里藏刀,因为你在此时体验到了这种情绪。如果我的大笑是欢乐的真实表现,那么你也会有同感。按照弗雷德里克森的话来说,理解他人的情绪“是概念化而抽象的,也是具象而实在的”。

情感的共享会发展为生理机能的共享。我们的心率和呼吸会一起变缓,开始趋于同步。这种人体内的活动会导致外部行为的变化。以积极共鸣的方式进行正面沟通的人,会在无意间模仿彼此的肢体语言。研究表明,积极情绪确实能使我们心胸开阔,让包围着心脏的那部分肋骨得以扩张,使胸腔得到上抬和扩充。弗雷德里克森解释说,这个无意之间做出的动作会让别人更想接近我们,让我们更易与他人沟通,还能发出让别人也放松下来的信号。

当你和我真正心灵相通时,旁观者可以看到4种独特的非语言信号:

•我们会频繁地对彼此展露笑颜(这是发自内心、牵动嘴与眼周围肌肉的杜乡式微笑)。

•我们会在提及对方时使用开放式手势(比如手掌向外伸出)。

•我们会向对方的方向倾斜身体(其实就是让两颗心贴得更近)。

•我们会频频颔首,表示我们对彼此的认同和接受。

体验到“积极共鸣”的人就像在以共同的步调起舞一般——他们不是两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整体。这种积极共鸣与我们独身一人或是从朋友或爱人那里收到甜蜜短信时所体验到的爱情、热情或同情不同,积极情绪在两人或多人之间来回产生共鸣时会得到放大,比我们独处时体会到的情感更加深刻。

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最近的几项研究发现,与陌生人之间的积极共鸣能够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部分志愿参加实验的人随意地与通勤火车上的陌生人交谈。结果,这些参与者比那些坐在座位上静静读书或完成填字游戏的人享受到了更多的乐趣。不仅如此,没有任何一位参与者受到了陌生人的冷落。另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在公共空间里被搭话的参与者刚开始也认为自己不想和陌生人谈话,但最后却聊得很开心。

研究还发现,与陌生人以及爱人的交流能够让内向和外向的受试者的幸福感都有所提升,并且交流得越多,幸福感也就越强烈。通过眼神交流和彼此微笑,即便只是表现出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彼此相通的感觉。因此,与陌生人交谈的确能让我们更加快乐。

作为一个热情的人,我一直习惯通过片刻间的互动与他人创建积极的联系。在得知与他人进行沟通可以帮助我减轻压力后,我希望通过一句简单的招呼或微笑与身边的人进行沟通。而且,现在的我更加注重眼神交流,我还会试着在交谈时触碰对方的胳膊,或是在分别之前将手放在对方的肩膀上,甚至会拥抱对方。

此外,我们的婚姻以及与最亲密的亲友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于细微之处不断表现出的关爱得到再造和巩固。而从某个层面来说,婚礼上发誓白头偕老的仪式也不过是将爱情在几个小时之内放大了而已。因此,无论你当时体验到的积极共鸣有多么强烈,如果不经过巩固和维护,都难免会黯淡。

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在提醒我们,情感关系是需要培养和维护的。正如《成长到死》(Rising Strong )的作者布琳·布朗所说:

爱情需要坚毅和勇气——这是一项工作,是我做过的最困难的一件事。因此,如果听到有人说“爱情不该这么艰难”时,我就会想:“为什么不该?既然我们从最重要的情感关系中收获了如此多的东西,那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为爱情做些深刻的自我反省,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然而,若要让情感关系得以茁壮成长,关键要看我们在有意和无意间采取了哪些特殊的行为和举动。

为自己的情感关系寻找和营造适合的环境,这是我们的责任之一。想要放大积极情绪,我们必须先满足几个具体的条件。第一,积极共鸣只有在我们有安全感的时候才会产生。如果我们的身体处于受惊的状态(如果对方甚至爱人对我们造成了任何威胁或者激起了我们的战或逃的应激反应),那么我们就无法感受到积极情绪的同步。

第二,身体的沟通。通过眼神交流、对对方面部表情的模仿以及身体的接触,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便会与对方同步。当我们接到恋人寄来的情书时会感到爱潮涌动,但这种情感是独享的,它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产生共鸣,也没有得到放大。

第三,沟通是需要时刻进行的。与其他情绪一样,积极沟通的出现也是转瞬即逝的。积极共鸣所出现的短暂瞬间,其力量甚至能够影响到我们的未来。因此,我们才会在超市偶遇高中的同学时笑逐颜开,即便距上次见面已有10年之久,我们仍能与对方快速而轻松地交流。

创造爱,彼此相通

如果说情感关系的质量和数量是评估幸福和健康的指标,而积极沟通产生的短暂瞬间又是情感关系的构成因素,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制造积极沟通产生的短暂瞬间呢?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成为生活中慷慨的给予者。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沃顿商学院的亚当·格兰特教授是《沃顿商学院受欢迎的成功课》一书的作者,他认为,给予者能够拥有卓尔不群的社交能力、协作能力、评估能力以及影响力。因此从长远来看,给予者是最成功的。

实际上,帮助他人不仅有益于健康,还能让我们更加长寿。研究表明,志愿者比较不容易出现身体疼痛。令人震惊的是,年龄在55岁及以上且至少为两家机构做过义工的人的死亡率比普通人低44%,这个数字是在将身体健康、锻炼情况、性别、婚姻状况,以及是否吸烟等与死亡相关的因素统统剔除掉之后得出的。可见,做义工的效果要比每周锻炼4次或去教堂祷告更好,也就是说,做义工对于健康的好处几乎与戒烟一样!

我们会在给予时感到心情畅快,即“给予者的快感”。在一项研究中,约50%的参与者表示自己在帮助过别人之后感觉更强大也更有活力了,一些人还表示自己变得更加平静,抑郁状况得到了好转,并且自我价值感也得到了提升。

研究表明,待人友善是健康和快乐的根源。友善的人更容易享受健康和快乐,而且待人友善也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快乐、更加健康。

当我们的忧虑占了主导地位时,脑中会浮现:“她到底是怎么看我的?我能不能及时赶到呢?我这个月的钱够不够花呢?”这样的问题把我们折磨得精疲力竭。对于这一点,绝大多数人都有亲身体会。人们在谈话中使用“我、我的、我自己”等词语的频率与心脏病等疾病有着紧密的关联。一项研究发现,身患重病的病人对自身的关注要多于对其他人与事的关注。

的确,对他人付出之所以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快乐、更加健康,是因为这样能让我们不再纠结于自身,从而减少压力并减轻压力对我们的身体造成的损害。利他主义方面的专家斯蒂芬·波斯特写道:“从自我关注和庸人自扰的状态走出来,远离愤懑不平、怨天尤人的情绪,这是一个人能做的最有利于健康的事了”,“若要达到这个效果,你可以将精力放在助人为乐上”。

研究发现,在对他人提供社会援助之后,原本对自己资金状况感到紧张和担忧的受试者的心情也得到了好转。另有研究表明,在面对压力的时候,那些助人为乐的人要比不爱助人的人坚强得多。友善会将我们的精力重新分配在让自己心情良好的事物上,缓解消极情绪对我们的健康和快乐的损耗。

成为慷慨的给予者

每个人都有三种可以施予他人的资源:时间、爱,以及金钱。以下是7种施予方式:

(1)像给予者一样思考。 我一直倾向于“积跬步而至千里”的方法,成为给予者的过程也不例外。为他人的福祉做出贡献的想法,可以与实际的付出产生相似的效果。研究表明,通过观看特蕾莎修女帮助孤儿的影片,尤其是在影片结束后受试者按要求回忆被爱或爱人的亲身经历时,他们的免疫系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

当我感到压力大、不堪重负时,便会努力让自己像给予者一样思考。我会想象自己正在帮助别人,或是回忆关心他人的经历,将充满爱意的想法传递给他人。

美好祝福的力量

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和她的同事想要看看如果人们每天能够感受到更多的爱意会出现什么情况,为此,他们要求受试者每天做一次慈心禅冥想——这是一种私密、快速、无须与人接触便能给予的方式。

研究发现,在9周的时间里,慈心禅冥想让受试者的积极情绪得到了质的提升。慈心禅冥想可以将人们带入“成长的轨道”,让人们更好地抵御抑郁的侵袭,让他们“对生活达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不仅如此,慈心禅冥想还能让人们更好地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只需一次长达7分钟的慈心禅冥想便可以让你更积极、乐观,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也更愿意接纳自己。(想想看长期进行冥想会带来怎样的效果吧!)

具体做法是:以舒服的姿势坐下,闭上双眼,想象你对未来的期望。

“请让我身强体壮。请让我幸福快乐。请让我生活安适。”

慈心禅冥想就是对这些语句的简单重复,但许愿的对象是其他人。接下来,将慈爱传递给你所感激或是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之后,将慈爱传递给一个你既不喜欢也不憎恨的人;再将慈爱传递给一个你不喜欢或是难以相处的人;最后,将慈爱之念传送给世间众生:“愿一切生命幸福快乐”。

你也可以在一天中任选一段时间感受慈爱之念。你可以在浴室镜、冰箱门、汽车仪表盘或其他地方贴上一张便条,提醒自己暂停一会儿,酝酿一两个充满爱意的念头。

(2)学会感恩。 感恩是另一种强大的积极情绪,也是对别人进行施予和沟通的好方法。因此,我们可以从小事开始表达感恩,你可以发一条短信、打个电话或写一张字条。

根据积极心理学家的研究,感谢信是效果最好的感恩方式。写一封感谢信,然后把信的内容向对方大声读出来,这个大胆的行动能让你的幸福感激增,而且效果可以持续6个月之久!感恩是一种感染力很强的情感,当我们大胆地表达感激之情时,与他人的联结会得到显著的增强。

我分享给大家一条表达感激之情的妙招:当你准备对他人表达感恩之情时,要具体说出让你感激的事,还要赞美对方。如果,你的丈夫知道你讨厌收衣服,于是他把所有洗好的衣服都整理好,那么你就该对他说:“谢谢你,你知道我不喜欢收衣服,你真贴心。”如果你看到一个小孩把垃圾从地上十了起来,那么你可以对他说:“谢谢你为公园的整洁出力。你一定也很关心环保吧。”或者说,你在同事的帮助下得到了一份工作,你就可以说:“我真的很感谢你花时间检查我的简历,还陪我练习面试的技巧。我知道你很忙,你真是我认识的最慷慨的人了。谢谢你,你真是我的好导师。”

(3)抓住短暂的瞬间传递爱意、关心及热情。 每一次与他人进行的沟通都有可能催生出一次积极的互动,无论是陌生人、邻居、狗狗、附近的邮递员,还是食品包装工,每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面的对象都值得我们热情相待。表达爱意其实很简单;你只需拍拍学生的肩膀,给邻居一个拥抱,或是摸摸小狗,就这么简单。

热情也有过度时

我传递爱意过于狂热,以致我在邻里之间“出了名”。不久之前,我在一个派对上遇到了一个看着面熟的人,她(话说到一半)突然大喊了一声:“我认识你!”我本以为她读过我写的博客或书,谁知她继续说道:“你是那个热情的慢跑者吧!我们家人都这么叫你。”我每次都与跑步时碰到的人进行眼神交流并打声招呼,本想给大家留下友善的印象,但我的做法显得太过热情了。

若要传达和接收爱意,有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安全得到保障,二是面对面的沟通。在安全得到保障后,我们就不必为自保性命花费精力,可以专注于让他人健康快乐这个更能创造出幸福感的目标了。

面对面的沟通可以将我们的热情放大为积极的共鸣,让我们用身体接触、肢体语言、声音及眼神交流来表达对他人的兴趣和关心。

无论是拥抱、顶拳,还是在背上轻轻一拍,温柔的接触能让我们在面对压力时表现得更加镇静和坚强。

触摸代表着安全感和信任,从而有益于创建合作关系。温柔的身体触摸是能够给予他人的最简单且最有用的礼物。

(4)每周花5分钟的时间帮助别人。 我们可以帮别人提提行李,扶一下门,给搜集信息的朋友发一篇有用的文章,还可以使用可回收的购物袋或水壶为环保出一份力。

跟别人打招呼也是一份很好的礼物。你可以花两分钟的时间给一位业绩突出的同事发一封邮件,或是为孩子的老师制作一张卡片。

你可以列一张清单,将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做的小事集中在一起完成。研究发现,与日行一善相比,这种集中给予的做法会给人带来更大的乐趣。我的孩子说这像是在玩“善举寻宝游戏”。我们将随机选出的善举(比如向无家可归的人分发护理药箱,或是把菜园里种的菜送给邻居)精心地列成长长的清单,然后选出一个下午,尽可能地多做善事。遇到做得很起劲儿的时候,我们甚至会抽出一整个周末的时间来。

此外,向他人求助,同样也能拉近你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当我们允许别人帮助我们时,也是在给对方机会、让他们收获给予带来的益处。除此之外,请求别人帮忙还能让我们自己的魅力得以提升,从而让彼此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我们通常会认为自己只会对喜欢的人伸手相助,但实际上,在帮助他人后,我们对对方的好感度也会得到提升!这个现象被称为“富兰克林效应”,因为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会再次帮助你的人,与其说是你曾经帮助过的人,不如说是曾经帮过你的人。”这句话果真没错。

(5)月行善举。 有的善举并不像5分钟善举那么轻松,但让人很有成就感。研究发现,一批多发性硬化症患者每个月都会通过15分钟长的电话对病友进行问候,两年后,他们“在自信心、自尊心、抗抑郁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进步,也比以前更有责任感了”。

你该如何利用15分钟的时间去帮助别人呢?你能不能为亲友检查简历、帮她做好找工作的准备呢?能不能认真倾听朋友的倾诉呢?你能不能帮邻居遛遛狗呢?

(6)对陌生人表达同情。 友善的人会为朋友、家人和同事付出,但真正的给予者对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也会奉献出大量的时间、感情和金钱。

想要变成这种大师级的给予者,我们首先要意识到他人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放慢脚步,以便留心他人的需求是什么。我有一位年长的朋友,我和她虽然见过面,但对她并不熟悉。在假期期间,她一直含煳地暗示我,说想找时间和我谈谈。为了“以防万一”,我把手机号码给了她。最后,她终于给我打了电话。原来,她哥哥最近的离世让她一直无法放下,她想和我聊聊她哥哥的故事。有时,他人的需求不仅会让你始料未及,而且也简单得出乎意料。

想要理解别人真正的需求,我们就需要去体会他们的痛苦。温德尔·贝里曾经说过,想要真正感受同情与悲悯,“你必须想象出不属于你的生活”。我们通常会尽力不让自己去感受(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和磨难,但这样做其实也让我们远离了他人的需求。

(7)捐赠金钱。 无论你捐出的钱有多少,只要怀着爱心,就能传递幸福。比如说,大多数的人都为大学联谊会捐过款,但这只是因为我们受不了别人的软磨硬泡罢了。虽然这并不是我所倡导的慷慨之心,但研究告诉我们,即便是这种形式的付出也会让我们感到更加快乐。虽然我们认为把钱存起来或花在自己身上会让自己更快乐,但这种观点往往是错误的——金钱上的付出是一种能为我们带来快乐的最省力的方法。

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获得者、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森德希尔·穆莱纳桑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埃尔德·沙菲尔共同进行了一项研究,调查人们在认为物质稀缺时会做出什么表现。他们写道,物资匮乏的想法“会对我们的认知能力和处理任务的能力造成重负,从而削弱我们的智商及控制冲动等能力”。因此,请扪心自问:你是否觉得自己不具备足够的金钱,没法为他人捐赠?你是否觉得自己没钱去帮助那些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呢?

切记,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具备捐助的条件,那你可能是在拿自己和那些比你更富足的人做比较。不要分析你拥有多少钱,想想看,你能不能给一个流浪汉一块钱呢?如果不能,那么你能给他一个暖心的微笑或一句祝福吗?我们永远都有足够的资源与他人分享,诀窍就在于去体会我们已有的富足。

在一次调研中,研究人员向人们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如果有人给了他们5美元或20美元,这笔钱花在自己身上更开心还是花在别人身上(或者捐给慈善组织)更开心呢?第二,得到20美元会比得到5美元更开心吗?大多数人都认为把钱花在自己身上会更开心,并希望得到更多的钱。

接下来,这些人会随机得到5美元或20美元,并按要求把钱花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结果,那些将钱花在别人身上的人更加快乐!

因此,当下一次你认为只捐出一小笔钱不会有什么效用的时候,你就应该告诉自己:“捐赠会让我更快乐”。

如果你感到心情低落、身体有恙、效率低下,或是一事无成,帮助别人是一个能帮你好运的方法。在心情低落时对别人加倍付出,会让你得到更大的收获。

如果成为一名大师级给予者的想法给你带来了压力,如果一想到要四处送拥抱,你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那么别着急:想要取得传递爱意所带来的收获,其实你不必花额外的时间。

在一项研究中,实验对象要到星巴克给自己买一杯咖啡。按照要求,其中一半的人要尽快买好饮品,也就是“速战速决,继续自己的生活”;另一半的人则需要“与咖啡店店员进行一次真诚的交流”,也就是要对收银员微笑并主动聊上几句。相比之下,那些对咖啡店店员微笑的人在离开星巴克时更加快乐。借用研究者迈克尔·诺顿和伊丽莎白·邓恩的话说:“看来,效率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有用。”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想要与别人进行交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放慢脚步,与别人进行眼神交流、向对方报以微笑。如果我们觉得足够自信,还可以与对方寒暄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