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并不是变得无畏,无畏是无法企及的。关键是要学会控制你的恐惧,并且不受恐惧的控制。
——维罗妮卡·罗斯,《分歧者》
有一段时间,我的女儿菲奥娜和她所有的中学同学都痴迷于维罗妮卡·罗斯在《分歧者》一书中创造出的反乌托邦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只能磨炼及展现博学、无畏、诚实、友好或是无私这5种特征中的一种。表现出超过一种特征的人被归为“分歧者”,即被人们看成非常危险并带有威胁性的角色。主人公特丽丝是一位分歧者,她机智、勇敢,还具备无私之心。由于分歧者难以受政府的控制,因此大多遭到处决。
《分歧者》吸引中学生的卖点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许多青少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他们不得不遵守同龄人、家长和学校制定的各种死板的规则。然而,我觉得罗斯塑造的反乌托邦也是成年人世界的写照——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不停地将自己与三种常见的典型人物做比较:理想型员工、努力持家的母亲,以及一心养家的父亲。
记者布里吉德·舒尔特将理想型员工定义为“不受孩子、家庭,以及生活的干扰,老板规定工作多长时间就工作多长时间的理想雇员”。理想型员工没有任何可能干扰到工作的兴趣和爱好;而照顾孩子等事务,家中另有专人负责(通常是妻子)。孩子出生时他们不用休陪产假,孩子自有人来照料。理想型员工可以为了工作随时乘坐飞机出差,因为到学校接送孩子、做晚餐以及哄孩子上床都是别人的责任。
努力持家的母亲永远是抚养孩子的万事通,因此,她(也只有她)对孩子需要什么以及何时需要了如指掌。当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她是家长代表、为学校筹款的工蜂、学校比萨日的厨子,还是学生郊游的司机。她带着孩子把所有的课外活动参加了个遍,还在最好的夏令营报了名。她拍摄了许多照片,辛勤地记录着孩子的被精心设计好的童年,但是她自己的身影却鲜在相册中出现,她的个人需求也很少有人关注。她对伺候一家人的“工作”是否满意也无人问津。
一心养家的父亲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们为了全家人一心拼命赚钱,很少花时间与家人好好相处。对于那些为了多陪陪孩子而拒绝升迁的机会或是接受薪水较低的工作的男人,他们满腹鄙视。
事实上,所谓的理想型员工并不一定理想,努力持家的母亲和一心养家的父亲也都有本难念的经。大量研究告诉我们,那些长时间工作以致个人健康受损的人,并不比那些工作时长较短、有时间陪伴家人或培养业余兴趣的人更高效或更成功。另外,一个顾家的父亲毫无疑问能让孩子受益匪浅。
分歧者对我们的社会常规,提出了挑战——如果我们想找到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甜蜜点,就必须成为分歧者。在《分歧者》中,坚强的女主角特丽丝被迫加入了一个单项能力的派系,以便隐藏自己的分歧特质。虽然知道自己同时具备“博学”以及“无私”的特质,但她仍然选择加入崇尚勇气的“无畏”派。她明白,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需要巨大的勇气,只有拥有足够的勇气,她才能真正帮助别人并充分利用自己的才智。
我在本书中提出的每一条建议,几乎都需要读者拿出勇气去行动。无论是面对过去的创伤、终止一段耗损生命的感情,还是让伴侣在带孩子和做家务上搭把手,都需要我们拿出勇气来面对。而在工作上,我们有时也要勇于承担风险、直面挑战。
勇敢无畏
《成长到死》的作者布琳·布朗对脆弱和羞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内心的脆弱定义为“不确定性、风险,以及情感的流露”。前不久,我43岁的朋友本申请了商学院,让自己“脆弱了一把”。他先是需要忍受不知自己能否被录取的不确定性,而且即使被商学院录取,他也不知道资金上的投入是否物有所值。每次参加比赛,伟大的运动员们都是在输赢之间下赌注,因为参与就意味着风险,也意味着会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我认识的每一位家长都是脆弱的,因为养育孩子并给予无条件的爱就意味着他们需要在情感上袒露自我。
我们的思想很容易将脆弱与软弱联系在一起,然而,伟大的运动员、职场中的成功人士,或是因深爱孩子而袒露情感的家长,这些人在你的眼中都是“软弱”的吗?
将脆弱之心与软弱画上等号其实是个天大的谬误。布琳·布朗认为:“没错,我们会在展现内心脆弱时将自己暴露无遗。没错,我们会置身于名为不确定性的刑讯室里。没错,允许自己内心柔软让我们在感情上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但是,敢于冒险、直面不确定性以及敞开心扉、袒露感情,这些都不等同于软弱。”
我们之所以把脆弱之心看成软弱,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脆弱位于所有感情的最深处,尤其在我们将感情表露出来时更是如此。如果我们把感情看作是软弱或“小女生气”的象征(这个词对于成年男女来说都带有贬义),那么我们也就容易将软弱与脆弱之心混为一谈。
请允许我再说一遍:内心脆弱并非代表着软弱,它既是袒露心扉的象征,又表示你已拿出了勇气。作为分歧者的我们如果想继续生存下去,唯一的方法就是拿出敢于直面脆弱之心。
以下几条策略告诉我们如何收获脆弱之心带来的益处。脆弱让我们与他人培养深厚的感情,敢于承担达到卓越所必须经历的风险。只有允许自己拥有脆弱之心并袒露真情时,我们才能收获强烈的喜悦、感恩和灵感。
展开行动,无须完美
想想看,如果要你全身浸入一个冰冷的游泳池,你是选择一头扎进去,还是一点点地沉下去呢?你是怎么揭掉创可贴的?是勐的一下撕掉还是慢慢揭掉?这两种方法我们或许都尝试过,但大多数人还是有所偏好的。
我属于那种“一头扎进去”、“慢慢把创可贴揭掉”的类型。我的朋友凯茜想要做一名艺术家兼作家,但她没有勇气付诸行动——凯茜属于“慢慢下水型”的姑娘。因此,面对靠艺术作品谋生的长期目标,她选择了鼓起勇气慢慢开始。她通过与其他艺术家和作家交谈拉开了舞台的幕布,通过每天制作一点儿拼贴画或者写一两段文字渐渐向舞台的中央靠近。
只要能让我们踏上舞台尽情表演,那么选择这两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都没问题。然而,等到尽善尽美、万无一失的时候再开始行动是不可行的,就像布琳·布朗所说的一样:“尽善尽美和万无一失对于人类而言是不可企及的。”
对于如何迎接生活中的不完美,睿智的导师玛莎·贝克是这样描述的:
长久以来,我都是一个漏洞百出的人,可这种经验却让我明白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道理:“拥抱不完美,我们才能实现完美主义者为我们勾画却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拥抱不完美可以让我们拿出最佳表现,也能让我们以诚心接受带有“人性”的事物。
说来也奇怪,就像一个明知自己很可能会说错话,但仍决定把一个漂亮女孩约出来的男孩一样,如果我们能以拥抱不完美的心态面对生活,那么成功的概率也就变大了。
别把恐惧感当回事
在面对恐惧时,有的人会对玛丽安娜·威廉森对恐惧感的解读有所感悟:
我们最大的恐惧并非担心自己不够好,而是害怕我们强大到无法丈量的程度。最让我们感到害怕的并非黑暗,而是光明。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何德何能,可以如此优秀、美貌、聪慧并出彩?”但实际上,你为什么不能拥有这些特质呢?你是上帝的孩子。自缚手脚无法给世界带来什么贡献,而畏畏缩缩的做法也丝毫算不上明智……把自己的光亮散发出来的同时,我们也在无意间给予他人发光发亮的机会。把自己从恐惧感中解放出来,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解放了他人。
因此,请直视让你感到恐惧的东西。你最害怕什么?是拒绝,还是嘲弄?如果你惧怕的事情真的发生了,那么最坏的情况又会怎样?你能承受这样的后果吗?
丽莎·兰金是畅销书《心性胜过药》(Mind Over Medicine )的作者,曾经作为医生的她转换了职业方向,致力于将其他医生辅导为疗愈者。无法全盘控制局面是兰金最害怕的一件事,她尤其害怕无法对医院里的事务进行掌控。以下是她和玛莎·贝克进行的心灵辅导课。
贝克:丽莎,如果你不能对医院的事务进行全盘掌控,会怎么样?
兰金:有人会死。
贝克:然后会怎么样?
兰金:有人会在会上说我没有尽到职责。这个会议就是让医生们聚在一起讨论哪些病人是不该死的。
贝克:然后呢?
兰金:如果他们觉得我确实出了疏忽,就会上报。
贝克:然后呢?
兰金:所上报的委员会就会展开调查。
贝克:然后呢?
兰金:如果委员会判定是我的疏忽,他们就会吊销我的执业医师资格证。
贝克:然后呢?
兰金:然后我就不能行医了。
贝克:也就是说,如果你没能在医院里掌控全局,就不能行医了,这是你最害怕的事。可是丽莎,你9月份的时候下决心再也不想行医了。所以说,无法掌控医院的事务所能造成的最坏的结果已经发生了,而且是你自己选择的。
兰金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段对话的精彩之处在于:兰金不仅挖掘并直面内在真正的恐惧,还通过恐惧感知到了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大多数的医生都害怕失去从医资格,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兰金不想因为失误、疏忽或是伤害他人而被吊销执照,她想全身心地投入医生培训行业。
在面对恐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让自己担惊受怕的“最坏的结局”实际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找个小点儿的“池塘”
我的朋友艾伦天生不浪漫,但他的妻子想让他变得浪漫一些。对别人表达爱意会暴露自己的情感,对他而言,展露内心的脆弱比妻子对他的不满更恐怖。
而对于艾伦而言,鼓起勇气的一个途径就是换种方式向那些不会让他感觉太磨不开面子的人表达感情。我觉得这就像是大鸭子在小池塘里游水时所用的策略,心理学家将此称为“分步骤接触之免疫原则”,即(在你需要拿出更多勇气的领域中)创造一些让自己不适应的体验,但这些体验不能激烈到造成过多压力的程度。比如说,艾伦可以这样做:
•晚上睡觉前,向孩子详细地表达他们惹人喜爱的地方。
•在晚餐时致感恩词表达对家人的感恩。
•把为妻子所做的体贴的小事和语言联系起来,比如“今天我帮你买了一盒碳粉,一是因为我知道你觉得做这种事情很麻烦,二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想为你做些贴心的事”。
对于艾伦来说,关键在于付诸行动,而且不要多想。如果他停下来去“起草一篇震撼人心的餐前发言”,那么他就破坏了气氛。关键是不要考虑结果如何,而是选择从小事做起。
同样,把标准降低,保证刚开始时百发百中,也是一种“从小事做起”的方法。我的朋友瓦妮莎没有什么运动细胞,只能(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逼自己参加健身俱乐部。除了坚持上课以及把课上完之外,她对自己没什么别的期望。但她每次走出健身房时都感觉很好,这也能让她在第二天更有勇气继续上课。
回忆你经历过的勇敢事例
你可以把以前勇敢面对过的事例写成清单,列出那些让你心存顾虑但做完之后却颇感欣慰的事。特别要注意那些虽然做得不完美但做完之后仍让你感到开心的事,还有那些让你不得不暴露脆弱之心但你仍以强大的勇气去面对的事情(比如面对失败的婚姻,或是你迫于压力,在亲人的葬礼上致辞)。
我的朋友丹·马尔赫恩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的教授,以下这种“解析困境”的练习,就是他为帮助学生回忆勇敢面对困境的事例而设计的。
•简单写出或回忆起让你感到恐惧的某件事或某个场景,注意引起恐惧的因素是什么。
•虽然恐惧,但你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呢?写出或是回忆你采取的行动。
•写出或回忆事态的发展。你担心的事发生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它是怎样发生的呢?你的反应如何?有没有出现什么你始料未及的结果呢?
•再次回顾你的清单,把你勇敢面对困境的情境再次回放。看,你比想象中勇敢多了!
拿出勇气
思想能对感受和行动造成巨大的影响。不要忘了,让我们感到不适的往往不是困难本身,而是恐惧感。我们难以展开行动,并不是我们惧怕行动本身,而是恐惧感。找到尝试、坚持、大声表达,或是做出改变的勇气,能让我们达成目标。
在一个经典实验中,研究人员让研究对象不要去想白熊,结果绝大多数人立刻开始想白熊了。没错,想象自己可能会经历的失败,的确不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勇敢,对自己说出“不能再瞎想自己经历的失败了”或是“不能再害怕了”这样的话也是没有用的。
我们可以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让自己变得勇敢。首先,专心体察你的想法。一旦发现自己缺乏安全感或有自暴自弃的想法时,就将这个想法描述出来。举例来说,你想在会议上提问题,却不敢举手,害怕大家觉得你的问题特别没水平,那就可以告诉自己,“这个想法让我不敢提问题”,然后做个深呼吸。体察自己缺乏勇气的想法,它可以让你抽身而出,以免被这些思想以及感觉牵着鼻子走。
(注意:不要把“深呼吸”这一步省略掉!用鼻子吸气,让空气充满肺部,同时将腹部鼓起来。这个动作可以刺激你的迷走神经,从而起到镇定的效果。)
其次,让勇敢的想法充斥你的大脑。想一想你以前有关勇敢的例子。思考一下其他人正在做着你想做的事。预想一下不做这件事你该多么后悔。想象一下,即便是最坏的结局,你也可以应付。
将有关勇气的名人名言写在便利贴上,巧妙地贴在浴室的镜子上、厨房的钟表上或是电脑屏幕上,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看到。
想想看吧,本应平心静气地发表演讲的你却在同事面前慌了阵脚;等待发高烧的女儿的病情诊断,在急诊室中急得满头大汗……像这样深深陷入战或逃的应激反应不仅于事无补,到头来只能把你折腾得筋疲力尽。可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其实,我们可以把“我现在紧张极了”的想法变成“我正在面对挑战”,从而对生理应激反应做出调整。
在恐惧时,我们会触发相应的生理反应,这种反应大多是对身体无益且有害的。而当我们鼓起勇气时,则会触发与前者完全不同的积极反应。
因此,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身体产生的反应看成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标志,表示我们的身体正在帮助我们迎接挑战。我们的心脏为肌肉和大脑输送更多的血糖和氧气,为的就是提高我们的反应速度,从而帮助我们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