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产生根源,来自于人们遇到的刺激与“主观预期”不符,简称“预期不符”。
2.3.1 什么是主观预期?
我们所讲的主观预期,是神经系统按照既往和当前能够接收到的所有信息,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出的判断。如果只读这句话,会觉得这是一个逻辑清楚的思维过程,主观预期貌似非常理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预期”一词,不是指“提问:如果天气下雨,需要携带什么工具出门?”这样逻辑清晰的分析出来的预期。恰恰相反,更多的人会用“感觉”一词来描述这种认知活动,通常是不用“想”的。
“感觉”,实际上是很多条逻辑判断的线索混杂在一起、并相互影响,由神经中枢快速做出的认知评估和判断。“感觉”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出的判断,行为人无法清晰地想清楚自己的认知过程。
例如,你一早到单位,就发现不止一个同事在用闪烁的目光打量你,而且一发现你在回看他们,就无一例外地把视线闪开;平日,助理会在3分钟之内倒好你最爱喝的茶,送到桌面上,今天助理有点绕着你走,虽然是在奔波办事,但这还是有点奇怪;老板屋里坐了个人,背对着你看不出是谁,老板看到你来了,特意走过来把百叶窗关闭,连平日里最会做好人的老刘,也只是讪讪地笑一下,弯弯腰,但却后退着转身离开。
任何人置身在这个情境中,都会产生危险的判断。但是,在这个“感觉不对”的过程中,没有“因为……所以……”的“想”的过程,而是像动物一样,用最原始的判断准则——“事情最好或者最正常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来感受周围的一切。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预期。更多的时候,主观预期还和理智想法相反,只是不容易被注意到和意识到。
是的,人类是进化出来的一种动物,也和普通的动物种属一样,以生存和繁衍为第一需求。为了生存和繁衍,人会根据既往状况,本能地产生大量预期。通过下面的几个例子可以让您更加明白这个貌似晦涩的概念。
1.黑暗环境中的主观预期
如果你走进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环境,会马上把一切行动都慢下来、谨慎起来,这是长期进化出来的本能反应。这时的主观预期是:周围可能存在会伤害你的物体(人,动物,不是人不是动物的……),就算没有这些东西,万一碰到什么物体,也会容易受伤害。没有人会觉得黑暗的环境安全而温暖,所以,你会自然收缩身体,派出四肢缓慢地向四周探索。没有人会大大咧咧地快速走动及挥舞肢体。总之,一切要小心。
有人说,那是出于对未知的恐惧,是因为看不到。
这种解释方法,认为“恐惧产生的根源=未知(看不到)”。为什么未知就会产生恐惧呢?二者之间为什么就存在着这个必然的关联?按照这个方向继续想,答案就会自己跑出来了。因为未知(看不到),所以认为可能会有危险。这就是主观预期。
因为未知,就不会预期可能出现对自己有利的物体吗?有的时候可以,但那需要前面有其他信息的铺垫,比如生日当天大家神神秘秘的,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个充满惊喜的庆祝聚会。这种情况不是真的完全未知。如果没有前面的信息铺垫,在没有任何相关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进入未知情境,人类追求生存的本能,一定会第一时间产生负面预期,不会想到有好事,而是想着怎么保命。作为一种生物,求生才是常态,奢求好事并非常态。
盲人一直看不见,却不会一直恐惧,由于他们对黑暗环境的熟悉程度和信息获取方式的特殊性,他们对这种环境的主观预期就要比视力正常的人更安全,因为黑暗对他来说,是习以为常的。某些精神病患者面对未知的危险局面时,比如他人愤怒的肢体姿态威胁,也不会产生恐惧,因为他们对这样的刺激源不能认知,不会产生主观预期。所以,未知不是恐惧的根源,预期可能存在伤害,才是恐惧的根源。
2.光明环境中的主观预期
反过来,如果之前没有其他信息暗示,你推开门,走进一间灯光明亮的房间,每个角落都能看得非常清楚,人通常就不会有什么警惕,会比较轻松自如。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切尽收眼底,主观预期是:没什么负面刺激会出现。
3.紧张事件的主观预期
老板走进办公隔断大间,高声宣布,公司年底财务困难,需要裁撤2/5的员工。紧张的氛围瞬间产生。大家面面相觑,人人自危。此时绝大多数人的主观预期是:自己存在被辞退的危险。即使是理智地分析、判断,认定自己不属于被裁撤的那部分人,也很少有人能完全相信自己的理智、丝毫不紧张。
直到最终的结果落实,包括确定被裁撤的人在内,所有的人才能彻底松一口气。之后的情况自有分别,留下的庆幸,被裁撤的垂头丧气或者据理力争,但却肯定没有了之前的担心。高考后估分即使很高,也会在录取结果出来之后才能彻底放松,二者是一样的。没有得知确认的结果时,内心的预期总会是:有可能发生不好的结果。
4.轻松事件的主观预期
最典型的轻松事件,莫过于过元旦的时候,和一大堆人一起,傻傻地倒数10秒,迎接新的一年。我们在这里要谈的预期,并不是新年中的新希望,那个是务虚的。我们只讲人们对这10秒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的主观预期。那是什么呢?欢呼、雀跃,周围的每一个人脸上都挂满欢乐的笑容,当然也会有哭的,但肯定是兴奋的、积极的氛围包围着大家。
这个预期,不需要用清晰的思维来分析和判断,不用专门去想,对吧?
其实,黑暗环境和紧张事件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会产生不好的主观预期,虽然引发预期的原因复杂程度不同,但结果非常相似——害怕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光明环境和轻松事件也有相同性质,都是因为自认为比较有掌控感和安全感(比如环境、事件很简单,或者当事人对局面的掌控能力很强),而会产生一个平静的主观预期或者积极的主观预期。其中,积极的主观预期需要更多的辅助信息做铺垫,才会油然而生。更多的时候,人在很有掌控感的时候,也只会产生平静的主观预期。
所以,人类的精神状态处于消极状态的时候更多一些,不过这并不是坏事,因为这些消极主观预期的存在,会让人生存得更安全,同时渴望开心、心怀希望,一旦开心的事实来了,开心的感觉就会弥足珍贵,以至于所有人都把快乐作为毕生的追求。
如果开心是常态,正常的人类心理是承受不了的。失去了生存和繁衍的压力,人就会追求虚幻的精神快乐,比如吸毒。 有真知的人,会竭力控制压力(负面主观预期)和快乐之间的平衡,不是量的平衡,是质的平衡。
常言说,人生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句话里的“意”,也并不是我们所讲的预期,而是理智思维之后决定的“意”,可以翻译成“目的”“希望”等。这种思考过的愿望,往往要比生存本能所产生的预期复杂很多,立意高远。也正因此,往往十之八九不能如了“意”。
小结:
如果一定要把前文中描述的“主观预期”翻译成白话,比较贴近的是“隐隐感到有……的可能”,但又与“预感”不同,因为预感还是想出来的,通常会经过大脑思维。而对于预期来说,更多的时候,人根本认识不到自己已经具备了这种判断。
2.3.2 什么叫做预期不符
很简单,就是接下来事情发展的状况,与你的主观预期不符合。预期不符,既有质的不符,也有量的不符。预期不符的出现,就会导致情绪的油然而生。高于(优于、积极于)预期的情况发生,会让人产生美好的、积极的感觉,从而产生积极性情绪;低于预期的情况发生,会让人产生不满、消极的感觉,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1.黑暗环境中的预期不符
如果你走进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环境,神经系统会自然假设周围可能存在会伤害你的物体,所以,你会自然收缩身体,派出四肢缓慢地向四周探索。你会本能地告诉自己:要小心。
刺激一: 如果灯被打开,房间里站着一群朋友,手捧鲜花,你会有什么反应?不但紧张的神经立即松弛,而且还会产生强烈的愉悦心情。由于反差太大,刺激产生了巨大的惊喜!
刺激二: 如果你慢慢向灯的开关方向挪去,一路上遇到了沙发、桌子等熟悉的家具,然后顺利地打开了灯,发现房屋里面没有什么异常,你会有什么反应?除了身体松弛下来之外,应该是没有其他反应,因为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负面刺激,也没有积极刺激。
刺激三: 如果你突然听到一个阴恻恻的笑声,并感到耳畔有微风拂过,你会有什么反应?恐惧会瞬间增强,比单纯黑暗引发的恐惧更甚,也比单纯阴笑与阴风能引发的恐惧更甚。在这种情境中,引发恐惧情绪的预期不符,是负面预期的绝对值与恐惧刺激源的刺激绝对值的累加。
2.光明环境中的预期不符
反过来,如果走进一间灯光明亮的房间,每个角落都能看得非常清楚,人会比较轻松自如地行走和运动。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切尽收眼底,主观预期是:没什么负面刺激会发生。
刺激一: 如果什么都没发生,你会怎么反应?没什么反应。
刺激二: 如果朋友们已经手捧着鲜花站在这间灯火通明的房间里了,你会?有惊喜,但惊喜的程度肯定没有黑暗环境中的相同情境那么强烈。
刺激三: 你转过身,突然发现一个人用锋利的剪刀抵住了你的小腹,并捂住了你的嘴,你会?强烈地恐惧。之前的安全预期与恐惧的事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仍然是绝对值相加。
3.紧张事件的预期不符
老板走进办公隔断大间,高声宣布,公司年底财务困难,需要裁撤1/5的员工。紧张的氛围瞬间产生,大家面面相觑,人人自危。什么叫人人自危,就是说人人都会不同程度地紧张、不安、恐惧。这时候,你的主观预期是:可能我会倒霉。
刺激一: 裁撤的员工名单中,没有你的名字,你会?松一口气,居然感到些许快乐。
刺激二: 裁撤的员工名单中,有你的名字,但没有那个比你差的人的名字,你会?沮丧加愤怒。沮丧来自于被淘汰,愤怒来自于淘汰的不合理。
刺激三: 如果几天后,又通知不用裁撤了,大家还会因为新的融资到位而普遍加薪,你会?那当然是快乐啦。
所以,有一个笑话:领导A进办公室:“今年效益不好,年终奖每人100元。”众愤愤然。领导B进办公室:“今年效益不好,头儿说要裁人。”众默然,面面相觑。领导B继续:“不过,因为我据理力争,我们部门不裁人了,每人还有100元年终奖。”众皆雀跃。
这个笑话讲的是怎么做领导,其实,就是怎么设定主观预期。如果能把主观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拉得越大,那么对人的刺激力度也就越大。
4.轻松事件的预期不符
元旦的时候,和一大堆人一起,傻傻地倒数10秒,迎接新的一年。我们的预期是大家会在最后一刻一同欢呼、雀跃,兴奋的、积极的氛围包围着大家。
刺激一: 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周围所有的人都没有按照你想象的那样欢呼雀跃,而是匪夷所思的静默,你会?感到非常奇怪,甚至还会敏感地感到应该是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迅速更换预期)。
刺激二: 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除了大家顺理成章的欢呼雀跃之外,还从天而降很多糖果,你会?惊喜,更加快乐!
读到现在,如果你仍然不明白什么是我们所讲的主观预期,那么只好动用我们的王牌案例了。
所谓的“我没有预期”,实质上是你没有认识到自己有某种预期。这样的主观预期通常是不需要值得注意的(值得用脑子想的)事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正在用电脑上网,兴致盎然地玩着网络游戏,或者繁忙地收发着公务邮件。这样普通的情境下,有预期吗?会有什么预期呢?
突然网就断了,网页打不开了,游戏挂在那了,只能看着干瞪眼。你会是什么反应?骂娘!如果确认断网是人为因素(网管人员无能的不作为或恶意破坏),你会产生轻蔑(对没能力的)或愤怒(对恶意破坏的),如果对方还雄赳赳、气昂昂地理直气壮,你的愤怒会引发战斗反应。这是因为,你此时的主观预期是“网络一直会通畅下去,我一直可以做我的事情”。
所以,主观预期是一种趋势判断——“事情最好或者最正常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不光人类有,动物也有。如果失去了这种重要的神经反应机制,一切都靠理智思维来维持对外反应的话,不用说没有复杂思维的动物没办法生存,人也一样。
在遭遇到预期不符的时候,最先直接导致情绪的产生。
2.3.3 预期的差异性——以驾驶汽车为例
预期是主观的,所以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很大的差异性。
有过开车或者坐车经验的人都知道,在驾驶座位上,很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除了在非常拥堵之后,突然变得一路畅通时,驾驶员会产生积极情绪外,基本上轻蔑、无奈、急躁、恐惧和愤怒都会出现。我们把这称为“驾驶的坏情绪”。
究其原因,是因为驾驶车辆有明确的规则,这种规则不仅仅指官方发布的法律、法规,还包括驾驶员头脑中的主观预期——其他车辆合理驾驶、安全、通畅等。
当你平白无故被别人追了尾时,头脑中关于其他车辆合理驾驶以及安全的预期被事故否定,你的第一个本能反应是愤怒;当有人驾驶不合理,强行掉头、并线、抢道,或者明明前面没有车辆挡着,偏偏缓慢行驶挡在你前面,甚至频频无故刹车时,这些情况违背了你头脑中关于其他车辆合理驾驶和通畅的预期,你的第一个本能反应是轻蔑和愤怒;当道路拥堵,车辆排队时,爬行的速度违背了你头脑中关于通畅的预期,你的第一反应是愤怒,然后在承认无力改变现状之后转为无奈。
但主观预期这东西很复杂,具体的人在具体的情境中,会产生不同的预期,因而会引发多样性的情绪。
1.美国公路规则
我在美国期间,曾经在华盛顿、丹佛、洛杉矶三座城市驾驶过汽车。不知是否全美国都遵守同一部交通法规,至少我到过、见过和驾驶过汽车的地方,并不是每条公路的路口都有红绿灯,但大多数路口都会有一个“STOP”(停)的标志。在没有红绿灯的约束、没有交通警察指挥、没有摄像头监视的状况下,我见过的美国司机都会自觉遵守一个共识性规则,即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大家都自觉停在路口,每个方向交替前行一辆车。如图2-1所示。
图2-1
按规定,路口看见“停”的标志,必须要将车辆完全停住(速度为零),不论路面实际状况如何,这是美国考取驾驶执照的硬标准。而排队轮流走这样的共识性规则(不确认是否被美国交通法规明文规定),也成为美国司机的普通主观预期。大家都认为这样通行是应该的,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
2.预期不符的多样性
(1)正常的美国司机在美国
正常的美国司机在上述环境中驾驶汽车,会以法规和常识为预期,遇到路口按规则行驶。如果有一辆车不遵守这样的规则,其他司机一般倒也不会太过计较,但鄙视肯定是有的,要是遇到脾气不好的,可能还会有愤怒。
(2)正常的美国司机初到中国
正常的美国司机如果刚开始在中国开车,除了学习交规之外,并不知道中国没有这种路口依次行驶的“潜规则”,所以他会等着其他方向的车辆按照顺序走。结果,等来等去,发现别的人并不会等,而这又不违反交通规则。多年的习惯性预期,遭到了陌生的道路行驶现状的否定,依次会出现惊讶、鄙视、愤怒、无奈,最终可能会被同化。
(3)有经验的中国司机在中国
但是,中国的路况和司机驾驶习惯,在大多数有经验的中国司机心中,是自成体系的一套规则。除了遵守交通规则之外,真实的路面行驶,还会存在很多的“变通”,大家彼此心照不宣。所以,一般的中国司机在路面上遇到了复杂的情况时,就不太会出现美国司机初到中国那样的预期不符。虽然也会在遇到特别不讲道理的车辆时出现负面情绪,但总体来讲,普通中国司机的主观预期与道路实际状况基本吻合,所以,正常的中国路况不会引起有经验的驾驶员过多的情绪波动。
(4)“成熟”的中国驾驶员在美国
熟悉中国道路状况和行驶习惯的驾驶员,比如我,第一次在美国驾车时,会遇到很多与主观预期不符的情况,通俗点讲,就是会受到很多刺激。
第一次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排队停车,惊讶加困惑!为什么大家都停下来了呢?没有红灯啊?
等到我排到第一辆的时候,还没有注意到交替通行的“潜规则”,直接就冲过了停车线,同时也看到了左侧的汽车也在启动,恐惧!这不是要撞了吗?
还是我的速度快,没看到左侧车辆后面什么反应,倒是看到了对面车辆里的驾驶员睁大眼睛,惊讶地看着我,随后皱眉表示不解,上唇提起、鼻孔向两侧轻微拉开,表达了轻微厌恶。困惑加深!咋了?又没有红绿灯!
后来同行跟我讲了美国的驾驶习惯后,方才恍然大悟所见的厌恶来源。
就事论事,仅为研究情绪的起源,我举了这样一个不同环境、不同人,会导致不同预期不符,最终产生不同情绪和反应的例子。因为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所以在设计微表情测试方案和分析测试结果时,要特别注意被测试人和测试情境的个案特征。